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骤、成效和政策
改革被邓小平称为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而复杂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任何一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调整,都不是简单的单向度的线性过程。国际上却往往根据一些具体做法或表象,对中国政策作出各种猜测和判断。对此,邓小平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处理方法,正确的予以肯定、认可;不符合客观情况的,则鲜明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一些人根据我国在某一段时间内改革节奏的紧与松,便发出中国是坚持还是放弃改革的议论。有人说“中国的改革不可逆转”,邓小平表示“这种见解比较正确,比较符合实际”。有人则妄言中国政策“会变”、“要变”甚至已经“变了”,“后退了”,对此,邓小平多次指出,这种看法“没有根据”,“不妥当”,“是误解”,“乱猜疑”。早在改革初期的1981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就批评过这种主观臆断式舆论:“世界上有好多议论都是一种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猜测。”再如,对认为中共领导层存在“保守派”和“改革派”的议论,邓小平在1987、1988年连续两次会见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时都明确指出:“中国不存在完全反对改革的一派”,“中国没有保守派,特别是在我们领导层中,要改革是一致的”。针对很多人将他看作“改革派”,邓小平坦言:“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要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在指出对方判断和认识存在的误区、偏颇甚至错误的同时,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邓小平坦率、果敢、耿直的行事风范,也是他应对国际舆论所秉持的一贯态度和基本原则。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时,经过近1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国际上出现不少肯定和称赞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声音。比如,苏联学者巴拉赫塔和库兹涅佐夫联名撰文说:“中国所进行的改革在几年内就使一个拥有10亿人口的大国彻底改变了面貌,并且展示出完全可以实现的前景。”面对这类关于中国发展与未来的正面评论,邓小平始终保持清醒冷静、谦逊谨慎的态度,而且总是未雨绸缪,饱含深刻的忧患意识。1988年他在会见外宾时说:十年改革“使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们正在上第二个台阶……上第二个台阶遇到的问题比上第一个台阶所遇到的问题还复杂……上第三个台阶需要花50年,那时遇到的问题将更多。国际上对我们的发展情况估计得比我们更乐观一些,但我们自己要小心谨慎”。
针对一些恶意的攻击性议论,邓小平则表现出毫不妥协的态度和立场。比如,有人攻击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人道,邓小平在1985年11月11日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指出:“美国有些人对中国人口政策的议论很愚蠢,这些人随便对别国指手画脚,引起别国的反感,对美国也不利。他们的中心目的是破坏中美关系,不顾大局,不以美国的利益为重。”1988年5月会见美国客人时,再次毫不客气地说:“美国有些国会议员不懂得这是中国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说什么人道不人道。什么是人道主义?如果中国到了那时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还有什么人道主义可言?至少对中国人民不人道。”1990年6月会见孟加拉总统侯赛因时进一步指出:“有人骂我们没有人权,说计划生育不人道,有罪。我看讲这个话的人有阴谋,用心不良。计划生育只要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就是正确的,不要去听信别人的闲言碎语。”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非议者的叵测居心,表明了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严正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