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贡献、地位和特点

金羽 欧阳斌

2014年04月15日10:37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三、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特点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经验的理论概括,这是它的本质特征。由这个本质特征所规定,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还表现出战略性、系统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1.战略性: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这是因为他具有发展的眼光,能够面向未来,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善于提出新问题,提出新任务。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要思索过去,思索未来;要总结现在,看到未来,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他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要向前看,我们这个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啊!”“现在我们不想远一点,看远一点,不从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出正确结论,好多问题就下不了决心,处理不下去。”这都表明了他普于思考和设计来来的思维方式。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用发展的观点、战略的眼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果。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由这些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我国社会要发展,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人民中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道德风尚。其次,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是用宏观的思维方式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果。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的,应该从总体上来进行部署和安排,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稳定地发展。再次,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是从战略的高度分析保证安定团结的条件的结果。他认为,安定团结是大局。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们,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这些工作做好了,可以在保障、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方面起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要自觉地以大局为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2.系统性: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念。邓小平同志能够坚持按辩证法想问题、办事情,注意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他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邓小平同志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同时,他也是从事物内部要素的相互联系来分析问题,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首先,邓小平同志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在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之后,他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出发,特别强调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他又发现思想道德建设是科学文化建设的相关系统,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科学文化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智力条件,思想道德建设为科学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所以,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这个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其次,邓小平同志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他针对“文化大革命”中搞“大批判”的不正常现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着眼于建设,坚持正面宣传、正面教育为主的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大人民,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同时,又不能放弃批判的武器,应当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批判的精神,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特别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再次,邓小平同志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只有社会的各方面、各部门密切配合,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密切配合,才能抓出成效。总之,在他看来,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要用全面、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切不可孤立地看问题,抓住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抓住了一个要素而忽视了其他的要素。

  3.主体性:培育新人的主体意识。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这里讲的主体包含两重意思;其一是说,人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即改造者;其二是说,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接受者,即被改造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人改造人和人被人改造的工程。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以民为本,一切为了人民,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在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他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要改造的主体。“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人们的思想也要不断改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把我国人民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的作用。如果离开了人这个中介,离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能动作用就不可能实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其次,邓小平同志一贯把人的解放、思想的解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特别强调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忘党亡国。再次,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阶级性。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总是划分为阶级的,人的阶级性就是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一定社会的人,总是站在自己阶级的立场上,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用自己阶级的思想来指导和从事思想文化建设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也必然要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必然要坚持以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4.实践性:实事求是的实践思维。邓小平同志认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他指出:“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更加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尽快改变这种情况。”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一项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要想能够付诸实践,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首先,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就是在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的现状和未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邓小平同志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他认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就是要从具体事件抓起。”他在谈到科学和教育工作时指出:“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只有把一些具体问题解决了,把一件件具体事情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收到实效。再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客观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在实践中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都要善于动脑筋,想问题,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实事求是地做工作。( 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