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清明公祭引发舆论热议——

网上祭英烈 要防止形式主义

2014年04月12日16:17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网上祭英烈,要防止形式主义

东莞的几位老人在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摄

网上祭英烈,别走形式主义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确立后的首个清明节。4月6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哭墙”迎来了众多祭扫者,虽然12月13日才是正式的公祭日,但公祭日的确立仍然为这场清明祭增添了几分肃穆。

南京以外,公祭的话题也在山东、广东、陕西等地引发了广泛关注。除了黄帝、孔子、伏羲这些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独特起源意味的先祖圣人,烈士也成为各地公祭活动的重要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专家、网友纷纷呼吁公祭英烈重要,但要防止陷入形式主义。

中老年人最支持南京设公祭日

百度搜索指数显示,“公祭”这一话题在最近30天来的搜索热度整体环比上涨了29%。清明节前一天的4月4日,“公祭”话题的搜索指数达到了最高峰。其中,上升最快的相关检索词是“公祭黄帝”和“公祭伏羲大典”,涨幅均超过了1000%。

地域分布上,对公祭搜索热度最高的省份依次是北京、江苏、山东、广东,关注程度最高的城市则是北京、上海、南宁和南京。人群年龄分布方面,30-39岁的青壮年成为了公祭的绝对关注主力,占到总人数的45%。

公祭话题的广受关注,与今年2月底“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表决确立关系密切。一家调查机构的网络问卷调查报告显示,1131名受访者中49.25%支持设立该公祭日,27.76%表示不好说,22.99%的受访者不支持。其中,支持者最多的群体为40岁-44岁、女性,在各个年龄段的支持率中,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明显高于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在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方面,认为“铭记历史加强爱国教育”的受访者占比最高(32.45%),另有22.90%的受访者认为公祭日在于“防悲剧重演要求世界和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