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告别农民工身份还要多久

2014年04月10日13:4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告别农民工身份还要多久

制图:李慧

核心提示

■1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钟摆”于城乡之间,成为“城乡两栖人群”

■户籍制度和其背后附着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障碍

■关键是要让进城人口有稳定就业、能安居、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1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钟摆”于城乡之间,成为“城乡两栖人群”

■户籍制度和其背后附着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障碍

■关键是要让进城人口有稳定就业、能安居、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表示,淡化农民工的身份,使其像企业职工一样参加养老保险,是未来改革推进的方向。最近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6年间,让1亿农民工落户城镇如何实现?告别农民工身份还要多久?

农民工遭遇“半城市化”困境

故事:年前匆匆赶往老家团圆,年后又背上大包小包的行囊前往沿海城市,重庆璧山县三合镇石龙村一组邓洪彬、徐长荣夫妇年年都像候鸟一样,在打工的厦门和璧山老家之间过着“钟摆式”生活。徐长荣说,儿子刚生下来没多久,就被送回了老家。每次回家,儿子看着她和丈夫都像看着陌生人一样。“什么时候能像城里人一样在城市里生活啊。”如今,徐长荣有着这样的一个梦想。

徐长荣说出了很多“两栖人”的心声。

在我国,虽然土地快速完成了城镇化,其承载的农村人口却没有同步融入城市化,1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钟摆”于城乡之间,形成“城乡两栖人群”。

数据统计也印证了这一点。1978年至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但是户籍的城镇化只有不到36%。这意味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候鸟般的“迁徙”背后,是城乡二元结构和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这些农民工没有落地生根、没有享受到市民待遇,没有城市户口和社会保障。这方面的转型可谓任重道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指出,只有这些进城的农民工完全转化为市民,并且能够实现就业、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才能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如果没有根本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城镇化比重仅仅为30%多,所以解决城市化问题已是刻不容缓。”陈文玲说。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指出,我们的农民进了城,也住了6个月以上,但是他并没有真正享受城市的福利,没有享受城市的生活,还是一种半城镇化。

“解决半城镇化问题,要求我们改变以城乡两元结构、以劳动力城镇化为特色的规模城镇化模式,否则未来就会遇到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会越来越突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人的城镇化”面临制度障碍

现状: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6亿人,比上年增长1.7%。在城市中,农民工从事的多为城市居民所不愿从事的脏、累、苦、险、毒工作,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保障水平低,还随时面临失业威胁,这些都让农民工游走在城市的边缘。2013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2609元。

近年来,城镇化大潮在我国快速推进。自1996年起,我国每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5亿,2000年达1.7亿,这些劳动力大部分都流向了大城市。这股“大军”成为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依赖“农民工进入大中城市——提供低价劳动力——加上低价土地创造GDP——增大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化率”,这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路径。这样的路径虽有近利,但不利于农民工市民化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最重要的障碍就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