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信仰之花永绽放——采访和宣传王强事迹札记

2014年04月10日10:3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信仰之花永绽放

  暗香萦绕人心头

  清明。这是我第二次来到王强墓前,青青小草已经长出。我和王强的亲人、师生一起,在墓前深深鞠躬,把一束束鲜花轻轻地放下。

  “您的理论课,让浮躁不安的我们静静聆听,至理名言与现实接轨,使我们与信仰之神越走越近。”手抚墓碑,陈万宝念着写给恩师的诗,眼角挂满泪花。

  1995年的盛夏,盐城师范学院的操场上,两个人顶着烈日站军姿、踢正步,他们是王强和陈万宝。“我开学来迟了,王老师就陪我把军训补上;我得了阑尾炎,王老师就把我背到医院,一切都恍若昨天。”陈万宝说。后来,陈万宝开了个律师事务所,按照王强的建议,他在事务所成立了党支部。他坚信,把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好,是对恩师的慰藉。

  春风拂起,花香萦绕。盐城师范学院的校园里,一老一少沿着王强生前踏过的路,并肩而行。老者,名为左用章,年过六旬,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强的硕士生导师;少者,名为柴静,正值花样年华,江苏大学硕士生,王强生前最后一届学生。

  “以前,逢年过节,王强肯定会给我发信息问候,这一年多,当我再回味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不在了。”左用章感慨。如今,两幅画面一直交替出现在左用章的梦境里:教室里,一个大个子总坐在第一排,认真地听讲,用心地记录——这是14年前,王强在南京师大求学时的场景;病房里,满是书籍,那个大个子咬着嘴唇,在爱妻的陪伴下,写下自己的点滴思绪——这是两年前,王强在医院一边做化疗,一边做课题的场景。梦醒后,常常泪湿枕巾。左用章说:“我了解我的学生,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也正是这份真爱,让他对研究魂牵梦萦。我虽为师,但我要向我的学生学习。”

  “在他的课堂上,我和他一样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辩证唯物主义令我着迷。”柴静的身上流露着一股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和热爱,她挺直腰板说:“我已经决定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想把研究做下去,做像王老师一样的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王志国,盐城师范学院年轻教师,他以王强为镜,反复告诫自己科研工作要戒除浮躁与功利;贾后明,王强的同事,他接过王强的接力棒,申报了国家级课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历程研究;王强生前倾注无数心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研究团队,正不断壮大,去年又拿到了4个国家级项目,教授、博士也由8人增至20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经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

  音乐学院学生陆士国是纪实情景诗画《信仰之光》里的一名舞蹈演员,他说:“有一束光,把王老师照亮,王老师也像一束光芒,温和而强大。对我们100多位同学来说,参与演出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经济法政学院刘雪晴同学是王强先进事迹宣讲团的一员,她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准备思想政治教师编制的考试,希望将来自己的课堂能够和王老师的一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未曾谋面似相识

  从事新闻工作30年来,我采访报道过的英雄模范不胜枚举,他们身上都闪耀着暖人心怀的光芒。而在我写过的所有典型人物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王强。

  作为王强事迹的报道者和宣讲团成员,在各地作报告一年来,每每动情之处,我总是哽咽难言,不免泪流满面。随着宣讲的继续和报告的深入,我对这位“70后”年轻教师有了更多的认识。我无数次思索,究竟是什么让他能够在信仰的战场上,时刻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状态?

  我不得不说,王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平凡人,也是纯粹、顽强、执着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辉,如春雨般润泽心灵。

  生于20世纪70年代,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时代在王强心灵上播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种子,这颗种子生了根,发了芽,长成了树。他在病榻上指导论文,在治疗中完成书稿,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