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中,作为“第一夫人”的皇后需要作为皇帝“尊荣”象征的一部分,出现在一些重要的场合。 郭山泽/漫画
3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中)与女儿玛丽亚(左)和萨莎在北京游览慕田峪长城。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3月19日到26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携母亲和两个女儿访问中国,并会晤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此访是美国总统夫人首次应中国国家主席夫人邀请访华,具有特殊意义。
“第一夫人”概念由美国传媒制造
实际上,大家或许早就从国内外媒体的各种报道和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了解了许多美国总统及其夫人的严肃知识或者八卦故事。
一种说法是,最早出现“第一夫人”这一概念,是在1863年,当时的一位英国记者使用该词表述林肯总统的夫人。1911年,一出名为“我们的第一夫人”(The First Lady in the Land)的喜剧在纽约上演,由此“第一夫人”(First Lady)的说法迅速成为严肃政治讨论中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并广为大家接受。
但是,“第一夫人”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首先,从实质意义上来说,“第一夫人”就是指一国男性元首的妻子,当然有些情况下也指其他适合担任这一角色的女性亲属。此外,如果从其产生原型来说,“第一夫人”这个词语,主要是指美国联邦或州领导人的妻子。换言之,所谓一般意义上的“第一夫人”就是指美国总统的妻子或其他替代这一角色的女性亲属(例如第八任总统马丁·范布伦就由自己的儿媳妇在必要的外交场合担当第一夫人的角色)。后来,随着这一词语的全球化,也被更广泛地用于了其他国家,例如法国总统的夫人,也被媒体称为“第一夫人”,有意思的是,现任法国总统和其女伴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关系,因此媒体对应发明了“第一女友”的说法,可谓“第一夫人”概念的一种变体。
对于“第一夫人”的形象塑造得最多的,当属美国电影。我们印象中的“第一夫人”印象也多来源于此。早期的作品例如《摩登白宫》、《第一夫人的保镖》和《空军一号》等等。这些电影中的“第一夫人”的形象,主要围绕其和总统本人的关系进行,他们之间要么貌合神离、若即若离,要么是在总统任期内两人逐渐遗失了美好又最终找回当初的浪漫桥段,总是多了些八卦虚构的色彩,而不是严肃的写实主义的再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媒体报道中的“第一夫人”就要真实和复杂得多了。媒体塑造的“第一夫人”中,她们有的符合传统印象中的贤妻良母形象的,例如老布什的夫人芭芭拉和小布什的夫人劳拉,也有的像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和克林顿夫人希拉里一样饱受争议的,后者还一度被指责过度“干预朝政”。
除了美国,其他国家也有类似处理“第一夫人”题材的电影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阿根廷电影《庇隆夫人》和俄罗斯电影《接吻吧,不为媒体》。前者和韩国电影《第一夫人》一样是纪实主义的作品,后者则以喜剧的方式略带影射地反映第一家庭的情感生活。
可是,不管是写实还是虚构,不管是温馨的家庭生活呈现,还是灰暗冷酷的政治斗争叙事,这些都只是影像中被媒介化的“第一夫人”的故事和印象。当人们坐在电影院、电视或电脑前,津津乐道地跟着八卦第一家庭的恩怨离合,看到这些各式各样的“第一夫人”的荧幕形象时,其实少有人会去想:到底“第一夫人”的角色因何而来?现实生活中的“第一夫人”又应该如何扮演其角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