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用爱铸就生命的分量

——追记美国老人牧琳爱的“中国梦”

山东聊城 曹天伟 

2014年03月07日14: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这是一个人在中国的故事,一位耄耋之年的美国老人,变卖自己所有的家产后定居山东聊城,和这里的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唠家常、种花草、包饺子、过中国年;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在中国的14年里,她为当地捐资助学、修路植树,为贫困的人们爱心义诊、慷慨解囊,几乎倾尽所有。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深深爱着远在万里之外的另一个国度的人们,也为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只有懂得爱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才能赋予生命沉甸甸的分量。这种爱,跨越年龄、跨越肤色,甚至跨越了整个太平洋!

童年在中国度过

牧琳爱,原名Eunice Moe Brock,女,美国公民。我们的故事就从牧琳爱出生的上个世纪初说起。

1904年,在一艘驶向中国的轮船上,美国传教士牧鸿恩(约翰)和他未来的妻子玛莎相遇了。后来,他们在中国河北秦皇岛定居,并结婚生子。1917年8月11日,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牧鸿恩为她取了个中文名字,叫牧琳爱。不久,他们举家搬到山东聊城,住在山陕会馆附近,并在聊城修建了教堂,成立了教会。

上个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动荡不安,贫穷、战乱、瘟疫和苦难,时刻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也在牧琳爱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牧琳爱说:“我小的时候,在中国看到很多人饿死了,有的小孩子被父母卖掉,还有战争,给很多人带来了灾难。那时我经常想,长大后如果能帮助这些苦难的人过上幸福生活,那该多好啊!”

1930年底,牧琳爱的父母完成了在中国的传教使命,要回国定居了。牧琳爱不愿离开善良的中国人,更不舍得和这里的小伙伴们分离。她对小伙伴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里的一切,我还会回来的!”

牧琳爱一家回到美国后,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路易斯城。后来,牧琳爱和许多美国年轻人一样,读书、结婚、生子。舒适的生活并没有泯灭牧琳爱对中国的向往和情感。她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着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并讲给丈夫和孩子们听,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

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牧琳爱认为来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同丈夫埃德温商量。埃德温认为 “中国现在还太穷”,没有同意。此后的几十年里,她几乎每天都要留意有关中国的新闻。

第一次回到中国

1992年,牧琳爱和丈夫都退休了。没有了工作的羁绊,牧琳爱再次向丈夫埃德温提出了到中国旅游的愿望。看到妻子渴望的眼光,这一次,埃德温欣然应允,这让牧琳爱兴奋不已。临行前,牧琳爱禁不住内心的喜悦,提笔给聊城市政府写了一封信,详细陈述了自己童年在中国的经历,并希望了解儿时伙伴周仁杰和那座教堂的消息。

聊城市政府对牧琳爱的来信十分重视,不久就寻找到了牧琳爱儿时的5个伙伴,他们这时候也大都过了古稀之年。不幸的是,周仁杰这时已经去世了,不过他的子女都还在聊城。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聊城市政府给牧琳爱回了一封长达5页的信,详细告诉她周仁杰子女的情况,并邀请牧琳爱在适当的时候来聊城故地重游。

就在这一年的11月,经历62年的思念后,牧琳爱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儿时故乡。

在这里,心实意笃的聊城人热情接待了这对远方的客人。牧琳爱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几个童年伙伴,她和这些伙伴们一块回忆儿时的快乐时光和这些年的相互思念。随后,牧琳爱和丈夫又拜访了儿时伙伴周仁杰的几个子女。周仁杰的子女对这对美国来的“亲戚”格外热情,用家里最好的饭菜招待他们。席间,牧琳爱拿出一张珍贵的老照片送给他们,这是一张周仁杰和他母亲的合影,是六十多年前牧琳爱的父亲拍摄的,一直为牧琳爱所珍藏。捧着这张仍然十分清晰的黑白照片,周仁杰的子女们激动不已,更对眼前的这位美国老人多了一份难以言说的感情。

利用在中国的这段时间,牧琳爱还和丈夫去了桂林、海南、三峡、西藏等地,用心感受 60多年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