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还山以绿 致民以富——秦岭茶人张淑珍的中国梦

陕西省作家协会 邢小利

2014年02月28日17: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辛苦创业的两个“17年”

茶叶在商南扎根了,如何打造它的优势,使它转化为给农民带来更大利润的商品,成为张淑珍苦苦思索的问题。相对于南方,商南县属半干旱气候,茶叶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利于积累养分,且无污染,这正是商南茶的优势和品质所在,因此,只要在采摘、炮制上多下功夫,就能发挥优势,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为此,张淑珍从播种到制作,每个环节都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收获季节,她披着晨露,钻进茶林,亲自采摘,以身施教;炮制时刻,她站在高温炉前,动手操作。一番苦功,终于研制出韵味久长、浓香回溢的商南名茶——商南泉茗。商南泉茗,汤绿耐泡,滋味浓厚,回味甘甜,香气清高,1992年,在中国西部名优茶促进会上,荣获“陆羽杯”大奖。

张淑珍说:“搞我们这个专业,野外工作多,只有脚走到的地方,才能了解土地,才能改变它。”她用两个“17年”,形容创业的艰辛和她的无怨无悔:工资没动17年,宿办合一17年。宿办合一17年,她幽默地说:“这样也好,醒了就上班,睡了才下班。”

继商南泉茗之后,张淑珍再铸辉煌,把系列产品“富硒”、“珍眉”、“炒青”等推向了市场。商南茶叶已连续15年荣获省优质产品,商南县因此被国家授予“中国茶叶之乡”。2001年,张淑珍带领商南县茶叶科研小组,成功地研制了“商南仙茗”茶,投放市场后获得了好评。2003年,张淑珍到福建、江浙考察后,成立了乌龙茶科研小组,经过两年试验,取得了成功。2005年,商南乌龙茶研发上市,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填补了陕西省乌龙茶生产的空白,使商南茶园由一季采,变为春、夏、秋三季采,商南茶形成了四大类二十多个系列产品。

山川秀美工程实施以来,商南县的30万亩土地逐步退耕还林,张淑珍又迸发出新的点子:每年种万亩茶园,五年全县的茶叶面积翻一翻,人均可增收800多元。她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发展新茶园由坡地向农家地转移;发展设施由传统耕作向大棚、喷灌配套设施转移;发展技术由直播向“克隆”苗移植树转移;茶叶质量由大众化向名优茶转移。商南县委、县政府同意了张淑珍大胆科学的分析,决定把茶叶作为商南县支柱产业来抓,力争三五年把茶叶发展到30万亩,实现面积、产量、收入翻番增长。

茶品亦人品

千百年来,贫困的商南县没有茶叶,今天的商南县茶叶作为主导产业,使人们走向富裕奔小康。是张淑珍同志把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南茶北移的引进、试验、生产、推广,使商南县山区千千万万的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人民不会忘记她,党和政府不会忘记她。

如今,这个豪情壮志、不让须眉的女强人,已过了人生的古稀之年,经历了人生的沧桑,更显平和、宽容。对于荣誉,她理解得比较透彻。她这一生,获得了太多的荣誉: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技协会优秀科普工作者;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采访中,她不止一次地说:“荣誉,都是党和政府给的,人要知恩图报,要给社会、人民做贡献。”多年前,她在党课上听到的一句话,成为了她一生的座右铭: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公朴,不是老爷。她毕生知恩图报,总想给社会和人民以更多的奉献。

有一年的金秋十月,在世界老年节这一天,张淑珍举办了一场九九重阳节“品茶赏菊联谊会”。她把曾经支持过她工作的老领导、老朋友请回来,品茶赏菊,回顾当年种茶、发展茶业的艰难历程。在致词中,张淑珍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生在苦难的旧社会,而后在党的阳光雨露下成长起来,经历了建国50年的风风雨雨,得到了党和人民的无私哺育,使我们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苦为荣的人生观。我们年轻过,现在我们已步入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你我毕竟是过客,举办这次聚会,希望老年朋友能更关爱自己,厚待自己,在无拘无束、轻松洒脱中,品味清香的茶水,观赏千姿百态的菊花,走过人生最成熟的阶段。

张淑珍称老年是人生最成熟的阶段。这点,在她身上完全看得出来。如今,已过古稀接近耄耋之年的她,质朴而淡雅,平和而从容,不追逐权力,也不媚俗。她的人生,就像茶一样,散发着清逸隽永的香气。她的身上,透出了茶的所有内涵。那天品茶聊天,她说她也有一个中国梦:这就是还山以绿,致民以富。这个梦很绵长,做了很久,她还要为实现这个梦而鞠躬尽瘁。

茶洁净、雅致、香醇、深厚,散发着悠远的清香。张淑珍与茶打了一生的交道,是一位真正的茶人。而茶之品,亦正是她的人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