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石林县委组织部 撰稿
(三)善良的心
人的眼睛很难盯着火辣的太阳看,只因看到的是黑晕。杨树芝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还没完全明白自己做的事情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意义。
点开百度搜索,打上“中国献血最多的人”一词,可以搜索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安钟骅,被当地人称为“活血库”。江南都市报报道说,他在8年时间里累计献血25次3.2万毫升”。
而杨树芝一个女人,8年献血2万多毫升,也真不容易了。至于她是不是全国的女中翘楚?这无从考证。其实,我们何必要考证那么多呢?数字太枯燥,比拼太无聊,我们只需要用轻巧的脚步,绕过数字和业绩,到杨树芝的另一个侧面看看即可,就看她的善心。
如果是一颗缺乏真善美的心灵,哪怕是看了100个老村长,修了100座桥,也不一定会做出杨树芝那样的抉择。杨树芝不仅仅是献了2万多毫升血那么简单,她带动着亲人、朋友、同事一起献血,甚至连陌生人也会主动找上她,要求与她一同去献血。如今的杨树芝每次到昆明献血中心都会带着一面包车的人,从石林县到昆明市跑一个来回,包一辆面包车得花500块钱,大家一起凑钱出路费,一起凑钱吃午饭。不少人只献了一次两次,而杨树芝每月献一次血,寒暑不辍,花费不少。她的事深深感动着献血中心的领导,每次她带着大队人马来献血,领导都安排食堂多做几个菜,让杨树芝等人在食堂吃饭,内部价格几块钱就够了。
杨树芝身边交织着无数敬佩的目光,她只是平凡的做她自己,44岁的她感到自己献血越来越吃力,反而更加频繁的献血,有时候每月献两次血。她常说:“我以后老了如果患上什么病,人家也不会要我献血了,我不如现在多献点,多帮帮别人”。
有些陌生人需要血,都会主动找上她,她从不拒绝。
2012年3月的一天,她在昆明市血液中心献完血小板出来,一位50多岁左右的母亲拉住了她,掏出一沓钱塞进她的口袋里,央求她:“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原来那女士28岁的独生女儿不幸患了白血病,因体内血小板数值太低,需要不断补充血小板,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属于择期用血,必须要互助献血才能拿到相应数量的血小板。但她们老家在个旧,召集亲朋好友来昆明市血液中心进行互助献血不太现实,她自己又刚抽过血给女儿,数量远远不够,找了几个好心人来,经过检测都不合格。
杨树芝把钱还给她,回石林后,立即发动同事、朋友、侄儿,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先进行一番筛选,最后确定了四个人,找了一辆车,到昆明市血液中心为那位白血病患者互助捐献了四个单位的血小板。2012年8月,患者又急需血小板,杨树芝连丈夫都动用上了,让丈夫和侄女婿为那位患者捐献了四个单位的血小板。
(四)连通中国梦
杨树芝有一手好针线活,念初中时因为家里贫困,吃不饱饭,交不起学费,就学绣十字绣。工作后常帮同事们绣花,同事们都夸绣得好。一刺绣店开张,急需一幅好的刺绣来“压店”,老板找到了杨树芝,许诺给1万块的工钱绣一幅《清明上河图》。
杨树芝花了8个月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幅《清明上河图》。
图上的虹桥绣得栩栩如生,桥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物活灵活现,表情生动可感,好一幅市井百态图!杨树芝舍不得把这幅呕心沥血之作卖给老板,犹豫了好一阵子。
她看着图上的虹桥,想起了童年的那座桥,心里很是煎熬。1万块钱可以用来给家乡普豆村修一座桥,但至少还差2万块钱,怎么办呢?她终于咬咬牙卖了画,又从家里拿出1万块钱,开始修桥。此事感动了一位不知名的善良人,那人悄悄来到石林县,托人把1万块钱交给杨树芝,没有留名就走了,杨树芝得到那1万块钱的资助,终于把家乡的桥修好了,她取名“连心和谐桥”。
或许那位不知名的捐助者身上流淌着杨树芝的血?众人的猜测没有依据,杨树芝默默地感谢着那位好心人。
回望杨树芝的生命历程,有三座桥永难忘怀:老村长是一座桥,连接着杨树芝童年的岁月,多年前的小木桥和现在的“连心和谐桥”辉映着过去与将来,都在印证着杨树芝的心路历程。
如今,杨树芝的梦想都实现了,她对物质生活已无所求,更高的梦想又在她心里酝酿成型。在一次接受记者电话参访中,记者问及她的梦想,她说:“我的梦想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义务献血的意义,了解人生的真正幸福是为他人奉献,我们的祖国需要更多的人来奉献”。记者又问:“你要用什么方式来实现这个梦想呢”?她说:“就用我的血来实现”。
或许,杨树芝生命中的第四座桥,是用她的血来连通人们心中的善愿,连通美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