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揭秘:晚年邓小平3次力荐谁进入中央决策层?
中共十四大召开前,邓小平就军委人事安排问题给政治局写了一封信
邓小平从军委主席职务上退下来后,仍然密切关注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方向,关注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关注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异常重视军队上层人事调整,重视部队建设。为此,中共十四大召开之前的1992年10月6日,邓小平给中央政治局写了一封信,集中谈了自己对中央军委工作的想法和关于人事安排的建议。
在信中,邓小平首先讲了对新一届军委领导班子的设想:建议刘华清以军委副主席身份进政治局,并增加张震为军委副主席。他说:“今后主要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同志在江泽民同志领导下主管军委的日常工作。据我了解,刘华清、张震同志最熟悉军队。将来挑选接班人的工作,需要熟悉军队的人来承担责任。”“要在全军范围内选拔一批40岁到50岁的人,
放到一定的岗位上进行培养。”“军队要保持团结一致,保持老红军的本色,这点十分重要。”
中央政治局完全同意邓小平的意见。10月19日,十四届一中全会选出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刘华清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从此,刘华清进入了党的最高决策层。
是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65年的光辉岁月。久经战争烽火的开国将领们大都先后退出了军事舞台,刘华清与张震是全军官兵中仅有的两位红军时期入伍的在役军人。邓小平在会见新一届军委领导时,谆谆叮嘱他们:“一定协助江泽民同志,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军各级领导班子调整好、建设好,保证各级领导班子要掌握在忠于党的路线的同志手中。”“这几年的任务,主要就是做这件事,选择接班人。”“选拔干部、选拔人才,只要选得好,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刘华清明白,这是邓小平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他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最后的政治嘱托。刘华清记在心里,也贯彻在工作实践中。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他说:“回想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这几年,我花精力最多、下工夫最大的还是干部工作、军事斗争准备和发展装备三个方面。”
1992年12月9日,刘华清外出视察部队回到北京后,看到了江泽民于3日晚写给他和张震的一封信。信中,江泽民谈了对国际形势的看法,要求刘华清、张震按照小平同志的指示,注意观察研究,充分估计国际斗争的复杂性,对军队武器装备发展,提出要有符合实际的“撒手锏”。随信,附了邓小平谈话的要点。
邓小平的谈话不长,中心思想是抓住机遇,发展武器装备。这是刘华清考虑已久的问题。他曾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要使我们的国防力量强大起来,就必须依靠发展高新技术,用最先进、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武装军队。”此后几年里,他不仅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决定,承担了“要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把中国的载人飞船送上天”的任务,而且不时深入科研部门直至相关工厂,与科研、工程人员共商现代化武器装备发展大计,指导新型飞机、战舰等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在不长的时间里,多种高科技含量的武器装备先后投入使用,使军队实际战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武器装备、战争样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完全被打破,国际政治形势也更加复杂。基于这一现实,刘华清遵照江泽民关于要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指示精神,对如何应付突发局面,打赢现代化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1993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刘华清通过对国际政治形势和现代战争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军队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六项原则:一、注重质量建设;二、突出重点;三、加强综合配套;四、积极稳妥地进行调整改革;五、坚持长期建设、分步实施;六、实行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他提出:“在战备建设方面,应该加强对情况的掌握和研究,制定完善的作战预案,有重点地发展先进武器装备,改革军事训练,提高后勤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深化军事科学研究,在这几个方面落实,以求新的突破。”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各总部密切协同,强化部队的军事训练,先后组织陆、海、空三军在东南沿海方向成功地进行了多次军事演习。这些演习不仅提高了部队现代化作战能力,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震慑了敌对势力的侵略阴谋,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1997年2月19日,为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繁荣事业贡献了一生的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北京逝世。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选出了新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领导机构。至此,刘华清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军人,即红军老战士代表,完成了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光荣地退出军委领导岗位。
是年,刘华清已近81岁高龄,在军委领导岗位上整整工作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