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兰
三、到实践中去,为建设美丽天津放歌
市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美丽天津的战略决策,得到全市人民的热烈响应。全市广大社科和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美丽天津建设的实践中去。
要发挥优势,打造天津文化品牌。天津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名家辈出。海河、海洋孕育和发展了天津文化,形成了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显著特征。在中国近代史上天津文化占有特殊的地位。近代中国看天津,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看文化。在天津翻译《天演论》的严复,倡导变法维新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从天津走出的一代宗师李叔同,这三个人,被誉为“半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曹禺也是从天津走出去的。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涌现出京剧艺术家杨宝森、厉慧良,评剧艺术家新凤霞,曲艺家骆玉笙,歌唱家于淑珍,电影艺术家郭振清,以及书画家孙其峰、王学仲等一大批文艺名家;在社科界有文学家李霁野、李何林、历史学家郑天挺等一大批学术大家。可以说,天津是文化的一方沃土,有深厚的积淀,有优秀的传统。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是我们的优势。
纵观历史,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现在,美丽天津建设需要文化的支撑,打造与天津城市形象相匹配的文化品牌,需要广大社科和文艺工作者献计出力,多作贡献。要实施精品战略,课题研究、作品创作、活动组织都要坚持高标准、高定位,在基础理论、应用对策和动漫、3D影视创作等新兴门类培育更多品牌。要重点扶持代表国家水准的剧种、作品,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的创作,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要大力弘扬优势艺术门类,巩固京剧、评剧、曲艺等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交响乐、芭蕾舞、杂技的水平,不断提升文学创作、美术、书法等在全国的影响。要注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群众文艺,让群众唱主角,在参与文化创造中享受生活、丰富精神世界。
要立足现实,讲好美丽天津故事。鲁迅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大家生活、工作在天津,就要了解天津、热爱天津,把根深深地、牢牢地扎在天津,融入到天津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去。比如,我们在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他们的故事就很值得我们去挖掘。同时,要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广泛吸收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站在世界文化的视角看天津。只有扎根天津,才能更深、更多地发现天津的美,发掘美丽天津的好故事;只有跳出天津看天津,才能从更高、更广的视角发掘天津故事的深层意义和价值,把天津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
要尊重规律,出精品出人才。思想和艺术创作是十分特殊的创造性劳动,是个性化很强的艰苦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用抓经济的方法抓创作,不能用数量指标去衡量思想和艺术创作。社科理论、文学艺术,要搞出一点东西,需要一个潜下心来、下苦功夫的过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将近40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有了传世经典。在文化创造上,切忌心浮气躁,必须要有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的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加强自身修养,始终牢记社会责任,做到“崇德尚艺”、“德艺双馨”。只有既具有高尚精神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准则,又具有高超艺术才华的社科专家、文艺家,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推崇的文化大家。
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全党的事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事业,把加强和改善党对社科和文艺工作的领导,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关于文化强市建设的决策部署,用符合社科和文艺工作规律的方式发展社科和文艺事业,赋予社联、文联、作协更多的资源和手段,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大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真诚关怀。要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完善扶持和奖励机制,解决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环境。
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伟大的时代呼唤优秀的作品。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美丽天津贡献智慧和力量!
![]() |
相关专题 |
· 孙春兰活动报道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