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兰
二、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放歌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这些要求是针对文艺讲的,对社会科学等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社科和文艺工作者要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以饱满的热情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放歌。
为人民放歌,就要始终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对人民的态度、情感,决定着社科和文艺工作的立场、方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与群众也都是格格不入的。”广大社科和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最高追求,增强大众情怀、摒弃小众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进行研究、创作,关注群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热忱歌颂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感人事迹。
为人民放歌,就要奉献又好又多的精神食粮。要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用群众喜欢的形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文艺作品雅俗共赏、深入人心。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之所以深受欢迎,就是因为通俗易懂。马三立大师的相声,大家之所以喜欢,就是因为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群众的语言。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努力创作生产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人民放歌,就要拜人民为师,到人民群众中寻找灵感、汲取养分。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诗经》三百篇,最生动、最有生命力的是“国风”,因为它是劳动人民最自然的吟唱,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无论是社科研究还是文艺创作,都需要去体验生活,“打深井汲清水”,到实践中“抓活鱼”,到群众中“补营养”。孙犁的《荷花淀》、梁斌的《红旗谱》等作品为什么影响那么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长期革命实践和丰富生活的积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等工业题材的作品,是与他长期的工厂生活经历分不开的。刘航鹰的《明姑娘》中鲜活的人物形象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泥土最芬芳。要多到基层、一线去,走进生活深处、走进人民心中,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学习采风,感受生活,体察民生冷暖、万家忧乐,在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中汲取智慧、激发灵感、提取主题、丰富语言,努力成为人民欢迎的专家学者和文艺家。
![]() | ![]() |
相关专题 |
· 孙春兰活动报道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