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在中国梦的宏伟叙事里,“嫦娥”落月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一个章节。
飞天梦,复兴梦;飞天路,自强路。在世界第三大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有这样一支牵引“嫦娥”落月的“梦之队”,他们奋战在不同岗位上,在地月之间搭起一座“虹桥”,让梦想之光照进现实。
这是一首青春与梦想交集的进行曲——青春作桨,梦想翱翔,一个个梦想的叠加交集,彰显着中国航天生机勃勃的“青春特质”,演绎出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
这是一个大时代的大梦想——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未有穷期,中国人的智慧如璀璨星斗在巡天之旅上熠熠生辉……
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采访期间,记者听到的一则故事令人难忘——
神舟九号返回舱开舱,伴随天宫一号遨游太空273天的“时间芯片”被取出,里面装载着选自全球15万封18岁青年写给2038年的信。
写于2010年的一封信畅想:“28年后,航空器成为正常交通工具,可方便地实现太空遨游。”憧憬2038,当中国实现了载人登月,彼时年轻人又会产生什么样的青春梦想?
导 语
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最有价值?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的,但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前夕写的一段话,现在读来依旧激动人心。
每一代人都会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跟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青春的梦想怎样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任何一个精彩的青春梦想背后,都有一组共同的密码,那就是:当梦想与使命相叠加,青春事业的光谱就会更加宽广。正如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所说:“被祖国需要是一种幸福。”无论是“中国创造”背后那些年轻的面庞,还是绽放在基层这片沃土上的那些平实的笑容,他们的青春书册里,都满满书写着使命、责任和担当。
这是一个有梦想、有责任的时代。亲爱的战友,趁着年轻去追梦吧,用使命点亮青春梦想,必将收获更有价值的人生。(风云)
4位软件组长的“探索之梦”
“追梦的路上,注定不会一马平川;胜利的花朵,从来都需汗水浇灌”
【梦想人物志】 从昔日同窗好友,到今日同盟战友,北京航天飞控中心4位软件组长并肩奋战在“代码王国”里,共同见证祖国航天事业的一次次壮美腾飞。
“噼噼、啪啪……”随着他的指尖娴熟地在键盘上飞舞,一串串指令飞向浩瀚太空,引领着“嫦娥”探月的星际旅程。
今年30出头的于天一,是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遥控注入岗位的顶梁柱——遥控组组长。38万公里之外,“嫦娥”的每一次姿态调整、每一个状态设置,都由他和战友发送的指令来实现。
“这个岗位,需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我们要在1至2秒内,把指令发向太空,发送后就无法更改,必须做到百发百中。”谈起自己的工作,于天一眉宇间满是自信,“我们的工作每一刻都是从零开始,每一次都是全新的战斗。”
有理想的人,前行的步伐总会铿锵有力。这句话,用在遥测组组长郭岗身上,显得非常贴切。
“扛起民族的大旗。”当年马云的话对他影响至深,“我们的软件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我想做出最好的软件,我会全力前行。”
幽默豁达的郭岗喜爱文学、颇具诗情,但工作中却异常严谨、细致有加。他和他的团队在短时间内构建了高质量的遥测处理软件,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
飞控大厅的大屏幕,是嫦娥三号任务的“聚焦点”——无论是繁星点点的深邃苍穹,还是“嫦娥”落月的优美身姿,都要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就是显示组组长张伟。
“我和航天有缘分,干好工作是本分。”张伟笑道,“我的儿子名叫七仔,因为他出生在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那一刻。”
本分,多么简单的一个词。对张伟来说,意味着全身心的投入。嫦娥三号发射升空以来,“连轴转”工作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嫦娥三号任务中,仿真组组长詹磊被同事戏称为“捣乱分子”。
对此,詹磊有自己的解释:“仿真专业,仿是手段,真才是目的。航天事业具有高风险性,希望通过我们仿真出来的故障模式,提高大家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追梦的路上,注定不会一马平川;胜利的花朵,从来都需汗水浇灌。”这句话,詹磊非常喜欢。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