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创造”背后的梦想交集

——执行嫦娥三号任务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青年科技干部的追梦故事

2014年01月29日09:03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中国创造”背后的梦想交集

4位飞控博士的“创新之梦”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生命的厚度,因梦想而丰盈”

【梦想人物志】 严慎细致的踏实稳重,天马行空的创意飞扬,看似不可兼得的特性,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4位飞控博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神里满是豪情。吴风雷,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总体室副主任,先后获得10余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在战友心中,他是响当当的“金牌博士”。

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为制定一套完美的飞控方案,吴风雷带领攻关小组不知进行了多少次技术讨论,把一肚子的问号变成了一个个感叹号。

成绩背后,是艰辛的付出。对吴风雷而言,通宵达旦“泡”办公室,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一次,晚上11时“下班”回家的他,竟然带给家人一个“小惊喜”。

暗灰色的月面,凹凸不平的撞击坑,大小不一的陨石……大屏幕上,一幅月球虹湾地形图让人宛如身临其境。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地图,它实时还原了月球表面的真实环境。

“就像我们平时开车需要使用地图一样,‘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行驶,同样需要地图。”李立春,就是为月球车画“地图”的人。

学航天器视觉导航专业的他,博士研究生一毕业就主动请缨,成为嫦娥三号“巡视器探测遥操作软件”副主任设计师。正是他,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制出嫦娥三号探测器图像接收分析处理软件,使得“玉兔”在月球上行走时潇洒自如。

博士韩松涛的压力,来自于接收处理38万公里之外传回的探测数据这个前所未有的任务。

“我的工作是整个飞控工作的最前端,每一个数据的处理都至关重要。”韩松涛说。海量的数据在他的手中被神奇地一一分解。为此,同事们给他取了个时尚的别名——“深空测量魔术手”。

“视觉定位”被誉为月球车的“眼睛”,它直接决定着月面信息能否第一时间传到地面,为科研人员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具备这种技术,在我国尚属空白。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落在了博士王保丰的肩上。一次次撰写方案,又一次次推倒重来,他成功突破多个技术难关,让“玉兔”拥有了一双锐利的“明眸”。

4位“少帅”的“赶超之梦”

“使命,不仅是绽放青春的燃料,更是精神接力的火炬”

【梦想人物志】 “少帅军团”,是媒体赋予北京航天飞控中心4位室主任的美誉。时代造就了年轻的航天领军人才,但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新的使命——追赶!

“当万户决定飞天,就意味着九天触手可及;当我们开始奔月,就预示着月亮不再遥远。”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内部刊物上的这首小诗,生动地勾画出“少帅军团”的雄心壮志!

说起小时候崇拜的偶像——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总体室主任陈险峰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航天事业就是一场赛跑,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就是追赶,让中国的脚步在太空走得更远更快,离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近。”

“使命,不仅是绽放青春的燃料,更是精神接力的火炬。”陈险峰说,对年轻一代而言,嫦娥三号任务只是一个“小驿站”,中国航天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就像下棋一样,走一步要看十步。”嫦娥三号任务中,带领团队多次刷新轨道控制精度的轨道室主任谢剑锋说,与以往两次“嫦娥”任务相比,这次飞行控制的风险有增无减。他们不仅为“嫦娥三姑娘”铺就了一条安全的太空轨道,更为后续任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研制了遥操作地形建立、路径规划、规划验证、可视化操控等多个系统软件,为飞控任务锻造了一艘坚固的‘软件航母’。”对软件室主任尚德生和他的年轻团队而言,数字和程序就像朋友,有了它们的陪伴,所有的疲惫、压力、紧张、清苦都成了点缀。

如果把整个飞控过程比喻成一部“大戏”,指控室的科技干部就是搭舞台的人。“好比灯光、音响,吊杆,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出问题。与其他岗位相比,我们的工作虽然在人们视野之外,但一刻也不能放松!”指控室主任李大琪说。

任务前,“预想”整个实施过程;任务后,“回想”整个操作步骤……严、慎、细、实的工作习惯,使得李大琪和战友们的工作始终万无一失。

“梦想有多远,足迹就会有多远。我们这里的工作氛围,就像物理学中的磁场,进来后自然会被强烈吸引。”谈到成绩,4位领军“少帅”总会提到他们的团队。或许,他们早已融为一体;或许,他们本来就是一体……(记者 张晓祺 通讯员 姜 宁 祁登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