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寒冬里 我们对话数据

——跟踪北京军区某装甲旅赴塞北寒区冬训的调查与思考

2014年01月27日09:46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寒冬里,我们对话数据

新年伊始,北京军区某装甲旅首次千里挺进塞北寒区,依托大型训练基地进行严寒条件下冬季实战化训练。

近年来,该旅经过持续的信息化升级改造,主战装备作战效能大幅提升。然而,在滴水成冰的三九严寒中,装备的作战效能能否正常发挥?部队能否经受住考验?从渔阳古战场到塞外大漠,记者一路跟训。

首赴寒区冬训为啥这样从容?

“冬训宝典”成训练指南

1月8日凌晨,塞北气温降至-26℃。满载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的军列,喘着粗气缓缓驶入朱日和训练基地车站。

官兵冲上平板车,拆卸固定、安装电瓶、加温启动……巨大的轰鸣声中,各型战车依次驶离站台,开足马力驰骋在茫茫荒原。

35分钟完成卸载,刷新了重装专列冬季卸载的纪录。这支部队常年驻扎在温区,营连干部对高寒条件下作战训练并无足够经验。首次赴寒区冬训,部队为啥如此从容?

“是数据给了我们信心力量,让部队少走了许多弯路。”该旅旅长王子强介绍,近年来,军区大部分装甲、炮兵等重装部队先后挺进寒区雪野,积累了丰富的作战训练数据。所以,今年该旅接到冬训命令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借数据”。

来自不同部队“寒味”十足的数据汇总到一起,数量可观,内容涵盖装备防寒、野外露营、实弹射击、野战保障等方方面面。旅领导牵头成立6个攻关小组,按装备类型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将冬训可能用到的数据分拣出来,建立严寒条件下实战化训练数据库,官兵们称之为“冬训宝典”。

旅领导向记者展示了“冬训宝典”的强大功能。他点开数据库,输入关键词“电池续航”进行搜索,页面上立刻显示出各型电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续航指标以及保温措施提示。接着,他又搬出一摞印有“冬训指南”字样的蓝皮小册子,严寒条件下“走、打、吃、住、藏、通、供、修、救、管”等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应对措施悉数记录在案。

基层官兵也有自己的数据成果。对于严寒条件下伙食保障,坦克二营司务长张海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根据官兵寒区训练体能消耗指标,他制定了热量标准食谱,引进快餐店配餐机制,将副食加工成半成品封装,食用油、作料小袋分装。热食热汤保障高效,成为冬训中的一大亮点。

“冬训宝典”给部队带来什么?

实战化训练迈上新台阶

“如果没有兄弟部队冬训的数据成果,仅凭自己摸索总结,不知道要费多少时间。”王旅长说,这些数据成果好比给部队架设了通向寒区战场的桥梁,省去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

记者查阅该旅训练周表发现,该旅所属营连前期普遍使用兄弟单位提供的训练数据,实施了人员耐寒训练,制造人工冰场组织冰雪道路驾驶训练,专挑凌晨气温最低的时刻进行指挥装备联调联试。

部队抵达演练地域,迅速转入临战训练。他们依托数据库构设“敌情”,制定临机处置预案和部队行动方案,针对每种“敌情”都有不同应对举措,官兵们心里有了底。

一个夜晚,导演部派遣的“蓝军”分队悄悄抵近该旅配置地域,企图对该旅左翼一个营指挥所实施奇袭。该旅流动哨发现情况后迅速拉响警报,警戒分队立即前出驱歼,“蓝军”袭扰分队一部被擒,一部逃窜。

该旅纵深攻击群扑向“敌”纵深目标之时,突然传来“左邻进攻受阻,前往支援”的指令。旅指挥员迅速组织机动战斗队投入战斗。对于生化袭击、电磁干扰等“敌情”的处置,该旅也交出了一份表现不俗的答卷。回顾战斗,北京军区军训部步兵装甲兵处杨处长评价说,部队作战水平提升,得益于强大的数据支撑。

记者发现,数据带来的变化还远远不止这些。以往部队冬训,指挥员宁可准备过度,也不敢准备不足,大量物资器材拉上来又拉回去,造成运力浪费,也给部队添了累赘。今年,他们依托数据库精心准备、精确保障,全旅辎重比往年减少了五分之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