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寒冬里 我们对话数据

——跟踪北京军区某装甲旅赴塞北寒区冬训的调查与思考

2014年01月27日09:46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寒冬里,我们对话数据

有了“冬训宝典”为啥还出错?

依靠数据更要善于甄别

薄雾笼罩的华北某地军用站台,装甲旅官兵紧张有序地装载、固定。

“小股‘敌人’逼近装载站台!”面对导演部临时给出的“敌情”,梯队长、工化营营长孙华海仓促指挥警卫分队前出驱歼,战斗失利。孙营长一脸委屈:“冬训宝典”只有装载固定注意事项,没有应付“敌特”袭扰的措施对策。

无独有偶。该旅第一列专列抵达宿营地域后,战场环境让指挥员傻了眼:这哪里是想象中的雪野?满眼是枯黄的草场。根据兄弟部队建议携带的大量雪地伪装网失去了用场。

导演部的严厉批评让官兵们顿悟:整个华北60多天无有效降水,严寒不一定就是冰封雪裹,哪有打仗不事先收集作战地域气象数据的道理?

旅领导对此深刻反思:借鉴数据可以少走弯路,迷信数据也可能陷入被动。数据是死的,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敌情是活的,必须靠自己实时获取。

打一仗部队前进一步,训一次数据完善一回。当最后一列军列抵达基地时,一个细节引起记者注意:两台轮式装备没有重新加载电瓶就直接发动了。结果,参训百余台重型装备一次性启动成功,装备电瓶的耐寒数据由此被重新改写。

此外,他们还改装了小型电瓶车,提升卸载速度,降低官兵体能消耗;革新坦克加温锅托盘,既提高了加热效能,又防止了加温时烧损列车木质平板。悉数算来,又有数十项革新成果被写进“冬训宝典”。

如何面对散落的海量珍贵数据?

串起珍珠需要有根“线”

“随着大批新装备配发部队,我军与外军在硬件上的差距正逐步缩小,真正的差距在软件方面,这个软件就是战斗员素质和数据建设。”演练总导演、集团军姚副军长说道。

然而,记者也欣喜地看到,从领率机关到基层部队,数据重要性正在被广泛认同,依托军事行动采集数据的意识逐渐增强,作战数据库的建设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数据是战斗力的观念得到确立。数据采集成为部队作战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战斗间隙采集数据、战斗结束汇总数据、部队回撤上报数据成为自觉行动。

——部队之间的数据交流更加频繁。各部队之间打破门户之见,共享作战训练数据。王旅长告诉记者,他到兄弟部队求取冬季训练数据时,部队领导有求必应,这在前些年不可想象。

——战役机关数据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军区专门下发文件,规定部队每半年更新一次数据库,明确作战部门具体牵头数据库建设。

北京军区军训部王副部长告诉记者,连续4年来,军区组织重装部队赴基地冬训,积累了大量珍贵数据。以往,这些海量数据如珍珠散落在各部队,如今亟须从更高层次对数据进行开发利用。

谁来当串起珍珠的那根“线”?旅领导建议:军队应有一个专门的数据中心,对各级上报的各种数据加以梳理甄别、整理融合、开发利用,让部队受领作战训练任务后就能调阅数据库。

怎样让训练数据发挥更大作用?

努力跑好自己“这一棒”

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该旅领导认为:“数据库建设等不来也等不起,最要紧的是干好自己该干的,跑好自己‘这一棒’。”

部队出发前,旅领导进行专门动员部署,挑选100余名干部担任“数据采集员”,明确采集任务、采集时机、采集标准,并配发了制式的数据采集卡。依托这次基地冬训,他们又对从兄弟部队“借”来的数据进行了核对、检验、修订。

1月11日20时,一发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该旅一场演练打响。记者跟随坦克四营十连连长张旭广的战车闭灯开进,隐蔽接“敌”。星光下,张连长通过瞄准镜很快捕捉到了“目标”,果断下达了“射击”命令。

据旅参谋长介绍,这次夜间战斗任务,是旅领导自我加压,向导演部反复争取来的。他们认为:必须对借鉴的数据进行检验,不能躺在前人“功劳簿”上睡觉,应该主动探索该型坦克夜间战斗的新经验。

塞北深夜,寒风刺骨。战斗刚刚结束,张连长就掏出数据卡,仔细记下了每个波次的实弹射击数据。他告诉记者:“该型坦克的夜间射击数据一直是空白,采集这组珍贵的数据,对于提升该型坦克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冬训进入尾声,喧闹数日的茫茫大草原炮火声渐渐稀疏,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帐篷里却是一番热闹景象:指挥员们围绕一组组新鲜出炉的作战数据展开热烈研讨……(记者 覃照平 张晶智 张坤平 照片由张坤平、高博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