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平衡,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而一直被视为能盘活医疗资源、缓解看病难的医师多点执业,却遭遇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窘境。2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旨在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社会效益。
医生“走穴”与医疗资源“向心性肥厚”
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公开合法地多挣一份钱,同时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也能吸引到人才,让患者不必再“挤”大医院……种种美好前景令人向往,但现实中,这一政策却“叫好不叫座”。调查发现,主动申请到其他医院执业的医生数量并不多,但私下里“走穴”的医生却并不少。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指出,目前医师多点执业在我国已经试点开展5年后,仍存在“走穴”现象,“走穴”的背后是需求,这种需求是患者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其次是医师的种种顾虑:“单位人”身份能否保留?医疗质量谁来保证?医疗责任哪方承担?甚至所在医院的领导是否高兴?重重顾虑无人解,合法流动的障碍就会一直存在。因此不少医生一边继续偷偷“走穴”,一边悄悄观望。
另外,张雁灵认为,人才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这是很大的浪费,用一个医学上的术语讲就是“向心性肥厚”。而且,这种“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又会恶化成“占位性病变”,即人才扎堆,却未必都能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才能让医院敞开大门,让医生放下包袱,让患者得到实惠。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