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黄继光”在我们的队列里

——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英雄连”培育英雄传人启示录

2014年01月23日09:20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黄继光”在我们的队列里

关键词:血脉传承

“黄继光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战神’”

历史回眸:1951年6月18日,部队在驻训地召开“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誓师大会”,开展签名活动。看到首长和战友们在战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黄继光被深深感染。他虽然不识几个字,但在部队也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于是,他咬破指头,用鲜血一笔一划地写下“黄继光”三个字!

“晚上为你接风。”副连长朱明清晰地记得,他来连队报到的第一天,指导员钟林如是说。

到了晚上朱明才明白,此接风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接风”。

他被请到连队荣誉室。荣誉室里,记载着老班长黄继光的壮举。

用讲连队荣誉和传统的方式,为每一名新到连队的官兵“接风”,这是六连的传统。

“黄继光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战神’!”朱明骄傲地说。

只有血脉相承,才能薪火相传。60多年来,无论六连人员如何变化,黄继光英雄精神一直是励志铸魂、凝神聚气的传家宝。

六连的优良传统还有很多。每天晚点名,呼点第一个名字“黄继光”时,全连官兵大声齐答“到!”曾任六连指导员的张凡说,第一次听到呼点“黄继光”时,浑身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好像老班长就在身边。

然而,来自大城市的90后战士郑瑞宇,刚开始却对此不以为然。

指导员钟林看出了他的想法,有意安排他担任荣誉室解说员,一次、两次、三次……随着解说次数的增多,他慢慢陷入思考。

和很多新战士一样,到连队几个月后,郑瑞宇就把明星偶像相片,悄悄换成了英雄黄继光。

如今,郑瑞宇接过上任班长彭江林的接力棒,成为“黄继光班”第36任班长。

去年,在一次紧急战备空降中,郑瑞宇着陆后,迅速向预定区域集结时,单兵接收机里传来连长的呼叫:“黄继光”。

郑瑞宇刚想答“到”,却猛地反应过来:这不是连队点名,老班长的名字只是此次行动的联络代号。

英雄精神,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血脉。

关键词:血性培塑

“不书英雄榜,便涂烈士碑”

历史回眸: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10月19日,在反击597.9高地的战斗中,年仅21岁的黄继光在身上7处受伤、左腿被打断的情况下,拖着血肉模糊之躯英勇堵住枪眼……战斗过后,战友们发现,英雄在火力点前,留下一条10多米长的血路。

去年9月,一场全军性规模演习。一米八的六连现任连长张宇第一个站在机舱口。

舱门打开,冷风疾灌。官兵们即将执行的是被称为伞兵“死亡地带”的低于300米超低空跳伞。今天的风跟往常明显不同,风速超过12米每秒!

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么大的风,跳伞很可能受伤。

“如果这是真实的战争,我们能不跳吗?”张宇将自己跳伞座次调整到第一位。

临跳前5分钟,他带头唱起了连歌《特级英雄黄继光》。顿时,机舱里豪气升腾。

跳!跳!跳!……官兵个个风中降、空中飘,尽管降落时不少人或被强风拖拉,或被旋风卷起来又摔下,但人人不顾安危,快速集结突破,跨壕沟、穿铁丝网,勇猛扑向“敌”阵。

落地瞬间,张宇摔伤了。

医院里,家人心疼地问,这样做值不值?张宇回答:“如果再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依然会义无反顾。通过这次训练,以后再碰到这种天气就知道该怎么跳了。”

“不书英雄榜,便涂烈士碑”,抗美援朝时的誓言,至今仍在官兵之间口口相传。

受命之时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六连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总是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汶川抗震。当地景区欢乐谷瞬间变成了“灾难谷”,沿途大面积塌方,余震不断、乱石纷飞。群众受困,灾情紧急!

六连立即组成小分队挺进营救。排长朱磊带25名党员骨干组成“敢死队”,冒险翻越10多座山头,奋战40多个小时,成功解救了被困孤岛6天6夜的受灾群众。

官兵人人身上“挂彩”,他们则引以为豪:“伤疤是军人的军功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