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15日,是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先遣分队抵达加奥任务区整40天。爆炸、炎热、贫瘠等考验着初来乍到的中国蓝盔。但这一切已不再是演习,而是真实的马里。
防卫化是常态
2013年12月25日5时41分,天未明。轰然一声爆炸,撕破了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营区的寂静。
“1号哨位报告,我营区东南方位发生爆炸,请求支援。”
“快反1组速支援1号哨位,快反2组掩护人员疏散,快反3组随我机动,工兵、医疗分队哨位加强警戒,其余人员就近隐蔽。”指挥长张革强立即下达指令。
1分32秒后,各组全副武装部署到位,狙击手、机枪手定点布控。狙击手王长军回忆道:那一刻,子弹上膛,但目标不再是靶心。
随后爆炸得到核实:两发火箭炮弹,一发未过尼日尔河,一发距我营区仅1公里左右。
去年11月份以来,任务区共发生汽车炸弹、绑架杀人等恐怖袭击16起。500余名装扮成平民的恐怖分子隐藏加奥,部分目标直指维和部队。
在这里,实战化已然成为常态——人员装备时刻待命,油箱、水车、水袋随时蓄满;帐篷间用沙箱阻隔,分散凌乱却又互为掩体;营区周边的树枝、石块不再是可被随意清扫的杂物,也许是诡雷……
汽车炸弹和人体炸弹是恐怖分子实施袭击的常用手段。坚固的防御工事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抵达任务区当晚,指挥部就召开会议,提出“防卫生活齐头建,防卫重于生活”。
150名官兵,30000平方米营区,一场防御建设攻坚战就此展开。在只有一台铲车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沙箱、壕沟等防卫设施构筑,官兵们就用铁锹填、用麻袋运。刚转为下士的闫红星骨伤未愈,不听劝阻抢着干,倔着脾气说:让我一次扛半袋,我心里也舒服些。巾帼怎能让须眉,12名女医疗队员缠上防沙巾,组成支援队,穿梭在施工现场。
9天后,一座具备阻绝、掩护、监控功能于一体的防卫工事在中国维和营区拔地而起。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军人,面对硝烟,用顽强的作风和出色的行动诠释了能打胜仗的铮铮誓言。
去年12月14日6时40分,距中国维和营区400余公里的基达尔市发生一起自杀性袭击事件,担任警卫任务的塞内加尔维和士兵2人死亡,7人受伤。8时,联马团司令马马杜命令司令部及任务区维和部队,立即以中国维和营区防卫工事为楷模,强化防御和警戒。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