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这里不是演习——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纪事

2014年01月15日09:17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这里不是演习

“中国军人的工作标准和速度无与伦比!”

“驻马里10个国家的维和部队此项核查都不合格,我就不相信中国维和部队能通过?”2013年12月23日,我维和部队迎来联马团首次装备核查,严谨细致的核查组负责人巴甫杜拉,怎么也不相信中国维和部队配备的国产微光夜视仪能够达标,执意爬上营区最高建筑亲自测试。按照要求,单兵微光夜视仪夜视距离须达到1000米距离看清成人大小物体。结果显示,我军夜视仪观察1500米处被测人员,依然清晰可见。

巴甫杜拉没想到,我国单兵装备100%自主研发,高科技防弹衣、新型头盔、高精度狙击步枪、95-1式自动步枪,让中国维和官兵能够昂首挺胸,走向世界。

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第一批海运物资包括32类共240余项装备,去年10月2日在大连港装载出发,陆海兼程,途经2万多公里,耗时2个月运抵任务区。不少装备因颠簸、磕碰造成不同程度损坏。维和部队抵达当天,巴甫杜拉就到营区查看,发现大量装备损坏后,皱起了眉头。

按照联合国要求,首次核查要在维和部队抵达任务区一个月之内进行。此后的23天里,我维和官兵全力备战。接装组长苏世顺将300页的装备性能手册和改装要求熟记于心。出于安全考虑,营区夜间实行灯火管控,排长卢志新就将自己的站岗时间全部移至夜间,白天则马不停蹄检修。上士朱传升不顾38.5度的高烧,顶着烈日调试装备。

23天后,除个别损坏严重装备的维修配件尚在海运中,182件因运输造成不同程度损坏的装备得到修复。挑剔的巴甫杜拉临走时举起大拇指:“中国军人的工作标准和速度无与伦比!”

“只要有中国军人,我就感到安全”

2013年12月13日,为了加快防卫设施建设,一名机械手贪黑作业挖掘壕沟,不小心将一根自来水管挖断。轰隆的发动机声和昏暗的灯光,让他没有注意到水流已经喷出,就将钩机开回营区。维和部队炊事班靠近营区围墙,炊事员韦军军打扫卫生时听到异响,迅速跑到墙外,发现一米深的壕沟底部,已经形成水坑,水流依然往外涌。韦军军脑海里突然回想起维和集训时专家曾反复提到:珍惜水资源是当地一个重要的风俗民情。用对讲机报告完情况后,韦军军便纵身跳进壕沟,顶着强大的水压,用力将水管对折,这才止住水流。

2013年12月21日,90岁的老村长杜黑带着村民,满脸怒气地冲到中国维和营门质问正在警戒的下士马招:你们为何而来?你们荷枪实弹,会不会伤害到村民?虽然只有19岁,但半年多的思想和能力准备,让马招应对沉着。他迅速将情况上报,同时,为防止村民冲撞营区,命令副哨立即封锁营门。随后,他用集训时学习的法语,向村民解释道:我们是为和平而来,中国和马里是世代友好的朋友。渐渐地,他稳住了村民的情绪,将他们劝回了家中。

随后,指挥长张革强带领工兵、医疗分队长,带着一套中国国防白皮书、维和宣传册以及驱蚊虫药品来到村长家中,拜访这位老人。“中国军队是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我们是为了马里的和平而来,保护平民是我们的责任……”随着张革强的阐述,老人和村民脸上的疑惑和担忧渐渐变成了笑容。

从维和营区到加奥机场只有5公里,却成了快反排长刘晓辉今生走得最小心的一段路。路上密集的弹坑向他无声地述说着危险究竟有多近。“通往机场的硬化路只有一条,但我们必须在沙漠中开辟出数条备用路,每次执行护送任务都随机选择路线,以防恐怖分子摸到规律实施埋伏。”刘晓辉说,车队行进必有步战车开路,其余车辆严格顺着前车车辙行使,最大限度规避路边炸弹。只要一出营门,车载武器、设备就时刻处于战斗状态。过硬的专业素养,让警卫分队备受联合国官员青睐,一位联马团区域管理官曾说:不管到哪里,只要有中国军人,我就感到安全。

新年伊始,马里的气温每天都在升高,等待着维和官兵的不仅仅是温度的考验,还有那不能预料的挑战,他们将用勇气和智慧延续着中国军人的和平梦想,践行大国军人的责任担当。(杨华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