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36.23亿人次意味着什么

2014年01月15日09:12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36.23亿人次意味着什么

此消彼长:

运输方式折射社会变迁

不同运输方式在春运客流中扮演的角色,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

某种意义上讲,春运期间铁路客流的变化,是中国经济版图最真切的写照。虽然从绝对数量上来看,铁路每年春运所占比重并不大,今年预计铁路客流为2.58亿人次。铁路客流相当一部分是中长距离旅客,节前节后的热点地区也十分集中,根据其流向变化就可粗略界定出中国经济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铁路就有“节前春运看广东”的说法,那个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大批人员南下广东寻求发展机遇,春节期间自然而然就形成回乡高峰。之后,珠三角、长三角乃至京津冀地区逐渐发展起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到今天为止,铁路春运的节前热点,基本上也集中在这三个地区。而节后的铁路春运客流,更多地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市,四川、重庆、安徽、江西等地就成了重点。

在春运客流中占比最大的是公路客流,近年来基本保持在90%以上。这一现状,是我国农民工就近务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稳步推进的结果,是中短途客运需求旺盛的反映,更是我国公路里程近10年来快速增长的直接体现。到2012年底,国家级干线公路通车里程17.3万公里。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也是重要因素,以居民家用汽车为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由2002年底的0.9辆,增加到2011年底的18.6辆。而春运道路旅客运输量则由2002年的近16亿人次,增长至2012年的28.47亿人次。民航春运客流方面,从2004年突破1000万人次,到今年预计运送旅客4200万人次,10年时间增长3倍多,折射出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

“长短结合”:

综合破解春运难题

逐年攀升的客流,既是我国经济向好、活力持续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摆在政府和民众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有效化解客流压力,从根本上化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既需要认清春运难在何处,也要采取短期措施和中长期措施相结合的办法。

春运的难,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和民众传统习俗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现阶段,东部沿海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异地就业,加上春节回家的传统,导致出现动辄上亿人口流动的现状。缓解春运压力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合理布局经济结构使劳动力就近就业,进一步推动城镇化以及保障进城人员的合法权益。从长期来看,必须认识到春运问题是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春运难”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而城镇化,则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因此,只有加快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难”的问题。

但我们也要看到,新型城镇化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各部门综合联动做好春运组织工作,仍是一项不可放松的工作。春运组织者需要充分优化各种运输方式,调动社会可用运能,引导旅客错峰出行,搞好车流疏导组织,做好应急备灾工作和重要物资的运输统筹,不断加强与旅客的沟通,让更多的人安心回家,及时返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