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文化溯源 甲骨文·安阳

甲骨文:复活消逝的岁月

2014年01月14日09:02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甲骨文:复活消逝的岁月

前身或是陶器刻符

中文史学界公认,“文字”“城郭”“礼器”是文明开启的三大标志。

殷墟甲骨文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上承上古文化,下启中华三千年文明。然而,已成系统文字的殷墟甲骨文,从何而来?由何人所创?

神话曾给出浪漫的解释——《淮南子·本经》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典籍里亦有记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言中说“皇帝之史仓颉始作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为之文”。在民间传说中,仓颉是一位“四目重瞳”的圣人,长有四只眼睛,想象力观察力异乎常人,受鸟兽蹄印启发创造了汉字。

但是“传说”毕竟不是信史。

“近年来各地大规模出土的陶器证明,上面的刻画符可能是甲骨文的前身。”李学勤说,“第一,因为它们出现在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固定的器物上;第二,它们结构复杂,有的甚至连缀成句;第三,在并不相邻的河流文明遗址中出现了相同的符号。”

汉字的历史,就像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大河。经过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的辨识,甲骨文让消逝了三千多年的岁月复活了。稍加想象,先民们的生活便栩栩如生:都城中的人们每天迎着太阳出门,迎头可见“日”;洹河从城郭旁流过,波澜微起,便想起“水”与“流”;手执张扬的战斧“钺”,最勇敢的族长为“王”……最为美妙的是“教”字,小孩头顶两个“X”字,是在做殷商时代的算术,一位先生拿着教鞭立在一旁,孩童稍有懈怠,先生则施加惩罚,尊师重教宛在眼前。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等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唐继根总结。唐继根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大,后负笈英伦获考古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主持商中期都城遗址“洹北商城”的发掘,2007年主持殷墟申遗成功。“为何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化进程那么快,要保护好汉字的童年”。

我们离先民并不遥远

取一锭香墨,细细研磨,安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俊国挥毫写就一幅甲骨文,字体在黑与白、虚与实的世界中尽情驰骋,在轻重徐疾中摇曳生姿。

李俊国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党委副书记。他记得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于2009年11月,那天安阳下了一场大雪,用于展出的文物被冰封在了运送的路途中……中原大地上,矗立起世界上第一座以文字发展史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

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18.8米高、10米宽的“字”,字形取自西周祭器“梁其簋”上的铭文——一个小儿醒目地站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之下。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永恒先祖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穿越字坊是通向主题馆的主干道,两旁立着28块青铜铸造的甲骨碑林,象征着28星宿,意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体馆造型来自殷商时期宫殿建筑的形象,如同象形文的“墉”字,四阿重屋,红黑屋体,浮雕金顶,纹以饕餮与蟠螭。

馆内陈列的汉字历史已逐渐为人所知:起源于洪荒蒙昧,成形于殷商甲骨,统一于秦小篆,经“隶变”为汉书,章草、真书、行书迸发,于碑刻上“从隶到楷”,唐太宗择士取其“楷法遒美”,于是,中国的字体逐渐定型为“唐楷”。“字”,逐渐由一种供奉血缘绵长、预示宗教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先秦儒学、两汉大赋、唐诗宋词、金元戏曲、明清小说,以及官方载录的《二十四史》,无一不是用汉字写就的中华文明史诗……

汉字,是中华文化及传承的载体。借助考证殷墟古汉字,我们得以辨认出先民的农耕生活。“黍”“稷”“麦”“菽”“稻”等粮食作物的表意部分皆来自于“禾”。数千年农业生存塑造了华夏先民的意识——最“香”的是粮食,最“秀”美的是庄稼成熟,粮食收回家了就算过了一“年”。

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具象、隐喻和会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资源。

文字学家周有光说:“从文字来看,我们的文化一条线传下来,一直传到尽头,可以追溯到3300年之前。”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与创造它的民族一起,穿越厚重的历史,在故土上书写了千年的文化辉煌,从未间断。

“不夸张地说,现在如果能释义出甲骨文,几乎可以获得史学博士学位。”唐继根笑道,“解出一个字,相当兴奋!”2013年底,他在香港浸会大学访问,晚上躺在床上翻阅业内一位学者著录的甲骨文书籍。“3件器物摆在一起,里面有同一个字,‘谏议大夫’的‘谏’字。以前学者,包括郭沫若先生,认为这个字可能是一个地名。我思考了一下,觉得不太对劲,三件事,不可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觉得这应该指代商王与群臣议事的大殿,类似于故宫太和殿。这样一来,所有的器物铭文就都解释得通了。”回忆起自己最近释义出来的一个字,他说,“很偶然”。

唐继根介绍,从发现至今,殷墟共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发现单字4500多个,可释读者1682个,完全可释读即今天人们仍常使用的字有1365个。时间,好像从来没有流逝,因为一脉相承的汉文字,我们离先民很近,很近。(记者 韩寒)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