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
航运中心建设迎来新契机
目前,交通运输部同意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内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并允许自贸区内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将有利于航运及相关服务业在上海的集聚;启运港退税试点扩围也纳入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目前正在加快研究扩围方案,争取利用好黄金水道资源,更为有效地提高上海港辐射服务能力;在口岸部门的支持下,上海浦东机场国际中转最短货物衔接时间缩短至6小时以内,DHL北亚枢纽快件国际拼箱中转业务正式启动试点……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后续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战略构想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此后,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潮,上海提出了在距离上海最近的浙江舟山海域洋山岛建设深水港区的战略构想。
1996年1月,国务院正式对外宣布,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以苏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2001年国务院批准上海未来20年发展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自此上海高扬起建设“四个中心”的大旗。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出台,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上海实现新的跨越发展铺就了道路。(记者吴凯 李治国)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