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如何防止“福利陷阱”?
观点一:北京地铁属于公益性质,从公益性而言,北京一直做得非常好,财政补贴很到位,希望这种模式能够持续下去。
观点二: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交通组成员段里仁表示,我赞同地铁在中国应该具有公益属性,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需要政府补助。可随着北京地铁里程的不断增长,成本越来越高,财政补助也越来越多,不能永远这样逐年递增地补助下去。
分析与点评:
北京的低票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奥运会前,作为城市“公交优先”的一项配套政策实施。对于乘客而言,低票价带来的直接优势在于低出行成本,但同时它也为市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据统计,2008年—2012年,北京市对地面公交、轨道交通补贴逐年递增,平均每年达到136.2亿元,而上海、广州和深圳每年的公共交通补贴分别为37.3亿元、18.3亿元和14.6亿元。
马伯夷指出,以2012年为例,北京市级公共财政共支出2849.9亿元,其中约78%用于民生领域。以此测算,公共交通补贴一项,占到民生支出总额的7.9%左右,比医疗卫生都要高。
福利保障具有刚性,一旦支出,很难降低。在公共交通中,究竟是以补贴为主还是要让市场要素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城镇化高速推进过程中,价格杠杆应该在公共交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指出,民生不等于福利,拉美追求超前福利、欧债危机的教训也在警示我们,盲目追求超前福利,则会“欲速则不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盛洪指出:“政府应该弥补市场缺陷,而公共交通问题应该属于市场行为,应该交给市场去解决,这方面,上海、广州等地分段计价的模式更科学。”
专家指出,“公交优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道路修建、轨道交通、场站建设等都是组成部分,普惠式的低票价给财政带来的压力逐年增长,不利于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有限的资源如果不能发挥高效率,实际上是对弱势群体的侵害。”郭继孚指出,地铁票价过于简单的“普惠制”,是不合理的。真正应该给予补贴的是低收入群体。
对北京地铁调价方案,郭继孚表示,几个因素需要重点考虑:一是公益性;二要适当地反映成本;三是创造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价格体系,以及协调好公共交通票价本身和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和出租车、私家车使用之间的关系。(记者 李 慧)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