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着眼整体公交架构优化?
观点一:地铁票价可以“有涨有降”,在高峰时段可以适当提高价格,平峰时段可以降低价格,从而在整体上达到一种平衡。
观点二:简单按里程计价或仅仅高峰时段调价,都不科学,要经过详细的调研,综合考虑,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
分析与点评:
合理的提价方案应是制定一个动态、可持续的价格体系。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研究室主任程世东表示:“路程越长花费越多,这是比较合理的,我赞成按里程分段计价,与高峰提价相结合。根据出行的距离和时间有涨有降。比如,平峰的时候,可能价格降到1.5元,以此为底价再按距离来计费。高峰的话,以2元为底价,按站数增加计费。”
对于目前正在酝酿的四个方案,徐康明表示,这对于精确调价来说,还远远不够,应该有一些更多的方案可供选择,我建议采取“定向补贴”的方案。比如,针对一些低收入人群,通过补贴的形式,防止出行成本增加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压力。其次,对于老年人、学生应有相应的优待或补贴。再次,对于公共交通不完善的区域,应有相应的补贴。
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轨道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调研,考虑的综合因素很多。首先,要考虑轨道交通的公益性定位;其次,由于轨道交通的拥挤,如何让地面公交能够分担其客流;其三,在票价调整的过程中,政府与市民所需要承担的比重;其四,从市民角度考量,通勤成本在市民的收入中所占到的比率;最后,还要考虑到包括地铁、地面公交等整个公共交通架构的调整。
涨价能否缓解高峰拥堵?
观点一:就职于一家超市的职员王晓说,地铁涨价后,如果分段计价,单程票价超过了6块,每月坐地铁成本就增加了将近400元。这样自己的出行成本会提高很多。如果涨价,我会考虑乘坐公交出行。
观点二:外企职工林欣光说,地铁比较方便、准时、不会堵车,这样能保证我的出行时间。这些都是“上班族”选择地铁出行的原因。坐公交经常堵车,因此即使地铁票价调整,也不会影响我坐地铁的选择。
分析与点评:
北京市交通委通过对乘客出行目的的调查发现,高峰时段的地铁出行中,通勤出行比例为61.7%,公务出行比例为11.8%,生活类出行比例约为26.5%。这表明,出行刚需在地铁通勤中占很大比例,通过涨价缓解地铁高峰时段拥堵将受到一定挑战。
马伯夷介绍,轨道交通推出低票价,正是利用方便、准时、快捷等优势,引导市民放弃小汽车出行,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堵。然而,由于高峰时段客流构成不合理,吸引了大量短距离、生活类人群出行,轨道交通已经转变为与地面公交争夺客流的交通方式。
一般来说,10公里以下的短距离出行由地面公交承担较为合适。而北京地铁过多承担了短距离的出行。调查显示,在乘坐地铁的乘客中,乘坐6公里以下的占到15%左右。这部分人是否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公交等地面交通,避免挤地铁,也是交通部门希望通过乘坐距离调整价格的一个思路。
据调查,与地铁客流年均增长30%相对照,公交客流不增反降,公交的运力闲置。北京市地面公交目前的日客运能力1700万人次,而实际每天运力在1300万人次左右。
对此,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可能将考虑对通勤乘客进行票价优惠,将合理保护出行刚需。
马伯夷表示,北京市交通委还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通过精准定位后的价格调整,才能达到调节客流、保护出行刚需的综合效果。
![]() |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