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凌
2013年12月25日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透明”兴“污浊”衰
运作是否规范透明决定公益组织生死兴衰
有人将即将过去的2013年,当做全国慈善公益组织发展的分水岭:在部分机构深陷“信任危机”难以自拔、社会捐赠逐年缩水之时,一批公益慈善组织则凭借专业运作赢得社会信任,实现劝募额大幅增长;这其中,是否规范、透明成为决定公益组织生死兴衰的关键因素。
比如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12月14日就在全国1300多家公募基金会中率先公布财务收支状况:2013年募捐总额达到1.41亿元,创下该基金年度募款额新高,同比增长24.36%。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9月22日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慈善透明指数为43.11,相比去年提高33.1%,但整体仍偏低;约20%受访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工作感到比较满意,而去年只有9%;约70%的公众认为信息披露工作有一定程度进步。
业内人士预计,尽管尚未有具体统计数据公布,但今年全国公益组织接收社会捐赠额将有所增长。在过去的2011年和2012年,受“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慈善信任危机负面影响,全国接受捐赠总额连续两年明显下降。
早在8月,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曾表示,影响公益慈善组织透明度的原因很多,业务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工具使用不足、慈善组织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公开信息,提升公益组织透明度,成为一个方向。民政部委托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开发的中国慈善信息平台就是典型案例。目前,该平台已初步建成,基本具备了信息发布、报送与统计、信息查询与共享、舆情监测、数据库管理、宣传推广等功能。今年该平台已陆续在江苏省、郑州市、长沙市和成都市四个省市试点使用,已有2062家慈善组织入驻。
除了向社会尽量多地公开信息,政府依法对公益组织加强监管也是应有之义。今年6月,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将依法加强对社团组织的监管。具体而言,对社团的管理不仅是进行登记,还要完善社团年检制度。
“有了公开透明和依法监管,社会监督也是必要的。”陕西029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刘寇荣认为,“做公益关键是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6月份成立的广州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是今年公益领域的一个亮点,这是全国首创的慈善组织第三方监督机制。与之前的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不同,广州慈监会并不是机构内部的自律组织,而是作为第三方机构面向所有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广州市民政局将为慈监会提供场地和经费保障,慈监会在审议通过其章程后,将按章程独立运作。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