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网闻”回放
日前发生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致死事件使公众感到震惊。由于发生在刚出生的婴儿身上,围绕着该事件网友们纷纷产生疑问:新生儿是否应该在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的不良反应是否常见?
“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没有问题
我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疫苗分为两类:一类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一类由公民自费且自愿受种。国家免费提供的疫苗具有强制性,符合规定的人都应该接种。乙肝疫苗早在1992年便被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原卫生部2007年制定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对乙肝疫苗的接种时间做了明确规定,“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这是为了更好的预防效果。”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蔡晧东解释,乙肝疫苗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的效果,要比7天后接种的效果好得多。婴儿出生后很可能通过父母接触到乙肝病毒,感染可能性高,但抵抗力最弱。“事实上,不仅我国,全世界几乎都建议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发布的《乙型肝炎疫苗(WHO立场文件)》指出:“如未能在婴儿出生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发生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就会升高。”该组织还在其官网表示,“建议为所有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最好是在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在此期间,如果病毒进入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身体,依然可造成感染。
为了预防乙肝,我国一直将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作为努力的方向之一,实践也证明了新生儿接种疫苗的预防效果。
1992年,我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有乙肝。到2012年,由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20年间我国减少了乙肝病毒感染者约8000万人,儿童的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近1900万人。
在今年的“世界肝炎日”上,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介绍,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在95%以上。我国已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感染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