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2013十大文化亮点回眸

2013年12月19日11:16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2013十大文化亮点回眸

7、70、80后作家集体崛起

由中国作家协会与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第七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于9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97名青年作家出席会议,其中女作家99人,少数民族作家42人,代表平均年龄35.5岁,最小的代表年仅15岁。在两天的议程中,代表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我国青年作家创作成就,研究当前青年作家队伍建设和文学创作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明确青年作家在实现中国梦中担负的历史责任。本次青创会距离上一次(2007年11月召开)已有近6年之隔。6年来,“70后”“80后”作家创作日趋成熟,影响不断扩大。他们既是本次青创会的主体,也逐渐成为中国文坛不可忽视的“新势力”。长期关注青年文学创作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认为,“70后”“80后”作家带有时代诸多特点,在文学影响上,明显地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圈子,对于社会文化生活也常有波及。青年评论家杨庆祥说:“‘70后’‘80后’的集体崛起重新规划了当下的文学版图。”(本报记者 饶翔)

8、点校本《史记》修订本首发

10月19日,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史记》修订本首发。这是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2006年启动以来面世的首部成果。

以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及修订工程为代表,多年来,《全宋诗》《全宋文》《中华大藏经》《中国古籍总目》《续修四库全书》等一大批古籍整理精品工程陆续完成,《甲骨文合集》《敦煌文献合集》《新中国出土墓志》《俄藏黑水城文献》等各类大型出土文献和海外汉籍出版工程已成规模。这些优秀古籍整理成果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据初步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古籍整理图书已经达到2.5万种,近年来年平均出版2000多种,整理方式涉及标点、校勘、注释、今译及辑佚、索引、汇编、影印等多种形式,整理内容涵盖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科技、文化艺术等诸多学科。

与此同时,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人才培养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一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出版单位共同组成、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古籍整理出版队伍。目前,全国有4所高校开设古典文献专业,90多所高校设立了古籍研究机构,全国古籍整理专门人才有数千人,全国专业古籍出版社共有专业古籍编辑近千人。(本报记者 杜羽)

9、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展开

1月31日,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启动。本次普查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由国务院统一组织、在全国范围实施、针对可移动文物的首次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普查时间计划持续至2016年12月。

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全部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包括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覆盖19个行业、100余万家国有单位,民间收藏文物暂不列入本次普查范围。本次普查重在现状调查和文物基本信息登记,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本报记者 李韵)

10、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启动

今年,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2013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遗文本已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我国与中亚有关国家开展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报世界遗产工作,这也是我国首次进行跨国申遗。

中国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世界认可。在6月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新疆天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5项,名列世界第二。

12月,中国珠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以总数38个项目成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秀实践名册”三项名录中都有项目列入其中的少数国家之一。 (记者 李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