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洪亮
2013年12月12日08: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6次全校大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瞄准”都市型现代农业
适应北京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变,北京农学院近年来明确自身定位,建立体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首都培养了大批“三农”方面的优秀人才。“作为一所北京市属高等农林院校,服务首都‘三农’是我们的使命。”王慧敏校长说。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但是,如何紧密围绕国家、区域和行业需求变化,培养有用的人才,每所高校面对的情况各不相同。北京农学院通过6次全校范围的教育观念大讨论和第二次党代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层次、定位上区别于在京中央所属农林大学,农业内涵上有别于其他地方农林院校。
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高东说,经过6次全校范围的教育观念大讨论,全校上下达成了共识:一定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从校内到多个实践基地、再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实习,与社会需要对接,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关键问题的能力。
动物科技系大三学生黄小萌积极参与教育观念大讨论,她说:“学校经常召开座谈会,征求我们对学习、生活的意见和新要求。”
据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范双喜介绍,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近年来,学校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推行强化实践能力的“3+1”培养方案,即3年优化的理论教学+1年实践教学;“2+X”学期制,即每学年两个长学期+X个活动小学期。学校以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北京农学院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校外,还有第二课堂。校内包括100亩地的农贸市场、1000多亩地的科技园、1万亩地的林场;校外实践基地由学院与政府、其他高校、企业以及国外高校合作建立。第二课堂主要是“本科生研究训练项目”、各种学科竞赛等。学校教务处长张喜春认为,最有特色的是在本校科技园的实践教学。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