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工程科技人才开发的问题与出路

——基于职业化与国际化视角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人:孙 锐 蔡学军 孙彦玲

2013年12月10日09:0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工程科技人才开发的问题与出路

  总结以上主要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职业化和国际化两方面的不足。课题组认为,在职业化和国际化视角下,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开发有以下突出问题急需解决:

  ⒈工程科技人才职业社会地位偏低,难以对优秀人才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曾经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技人员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者“偏低”,工程师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中国科协发布的一份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研报告表明,在14个可选职业中,希望自己子女未来从事工程师职业的仅有17.7%。目前,一些重点院校的传统工科院系也面临着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低于录取计划人数的尴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师的光环和青少年对成为工程师的热情难再。课题调研中,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出,“我们不能将工程师当为‘蓝领工人’,否则不会吸引大量年轻人加入”。工程师的社会地位降低,社会价值被低估,致使部分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工程师职业。另一方面,工程科技人才的自身素质有所降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新闻媒体中频繁曝光的一些伪劣工程和垃圾项目,也使得公众对工程科技人员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为这一群体的自身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当前增强工程科技人才的职业意识、职业自律,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准入、职业标准和职业退出与奖惩机制,进而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成为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

  ⒉职业化的理念没有树立,工程科技人才教育培养质量不高

  当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规模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但从质量水平看,我国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远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工程专业的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不强,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存在着到工程实践岗位上不适用、不能用的问题。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朱高峰曾指出,当前我国现有工程教育定位不准确,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过窄,科学基础不扎实并缺乏工程训练。在课题调研中,江南造船厂研发部门负责人提出,工程专业的学校教育与企业间的相互沟通少,导致供求脱节和新进人员的实践能力严重偏弱。调研显示,有58.8%的工程师认为,“大学教育不完善”是当前工程科技人才开发中的突出问题。

  ⒊职称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职业专业化发展空间路径过窄

  目前的职称评定方式名义上是“同行评议”,但实践中是以单位为基础开展的,这种“小同行评议”往往造成难以统一标准,易受人情关系和行政干预影响,评定权威性不足。中国重汽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各单位职称评价标准各有不同,有些高级工程师不具备相应水平,企业之间相互不认可。包头钢铁公司工程科技人员认为,当前主要基于年资而非能力的评价制度,没有对工程科技人员的职业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自1994年以来,随着职称制度深化改革和职业资格制度不断探索,一部分人员的职称评价从原有的职称序列分离出来,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目前政府建立的职业资格有6项,共涉及18个职业,而其他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依然采用现行职称评价办法。一些企业如华为、中兴等制定了本企业的岗位资格评价办法,但仅限于企业内部实行。调查显示,60.3%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要进一步推进职称改革社会化,“扩大评价对象范围,为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服务”。

  ⒋职业发展阶梯设置不科学,工程科技人员成长路径过短

  调查显示,有64.1%的受访工程师认为当前“职业发展通道不科学”,有67.2%的人认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成长激励不足”。目前,我国工程科技人员职务序列是1986年设置的,实行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三个等级。中国兵器集团工程技术人员反映,按照现行制度,一名大学毕业生工作十年左右,也就是30岁出头其职业发展“已经到头了”,而新进的硕士、博士人员获得高级职称更早。并且这个职称等级的设置不具有国际可比性,已不适应工程科技人员职业发展多样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需求。一些高级技术专家反映,我国实际未建立起职业化的发展道路,致使工程科技人员不能从职业发展中获得内在激励,职业选择时受外部因素(比如待遇)影响较大,从而使一些优秀工程科技人员转走行政晋升路线,造成工程领域的损失。

  ⒌继续教育制度不完善,没有与职业发展阶梯形成有效衔接

  从工程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大体需要8-10年的时间,期间必须使其经历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锻炼以及在职继续教育的学习。但是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在继续教育方面除立法比较薄弱、经费投入保障不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没有解决外,继续教育与工程师的职业发展实现有序对接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包钢稀土研究院的被调查人员提出,需要大力提高继续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否则继续教育难以与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挂钩,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调研中也发现,一些民营企业工程科技人员表示,自己基本没有参加过什么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当前继续教育的针对性不强,难以保证工程科技领域从业者持续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

  ⒍国际化程度不高,缺乏国际互认机制和渠道

  目前我国仅有少数职业,如结构工程师、建筑师等与有关国家、地区开展资格互认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他职业领域的互认工作还处于空白。同时,调查显示,有65.2%的受访者认为国内工程师的技术水平远落后或者落后于发达国家同类人员水平;有75%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应该积极“建立国际等效的工程师培养、开发制度”,“推动我国工程师的国际资格互认”。工程技术人员呼吁,继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应抓紧启动《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等国际工程师职业资格互认工作。这不仅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国际化的需要,也是我国企业和工程专业服务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迫切需要。

  从调研访谈的情况来看,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的进程还不能满足广大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为进一步厘清下一步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国际化制度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以上工程科技人才开发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围绕推进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国际化发展所涉及的重要人才制度和工作环节,对工程师群体开展了相关重要性和满意度调查,调查问题与结果如表所示。

  调查显示,“改进现有大学工程教育制度”“建立国际等效的工程师培养、开发制度”“根据工程师成长需要改革继续教育制度”成为重要性和满意度比例差值超过40%的选项。而“推动我国工程师的国际资格互认”“根据工程师职业特点改革现有职称制度”“健全工程师的职业分类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鉴定认证”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比例差值也超过34%以上。调查中,有82.9%的工程科技人才认为,应适当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在本行业建立认证注册工程师制度,其中有7.6%的受访者表示迫切需要在本行业建立注册工程师相关制度。当前,从推动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发展的问题来看,主要是制度问题,其中涉及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晋升制度等。这类职业人才群体的“职业化”制度问题不解决,表现在形式上就是“能力”不足,并最终难以实现“国际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