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卫 制图
本月初,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国际高官里又多了一张中国面孔。
近年来,在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中,中国人担纲、领衔的越来越多,既展现了官员们的个人魅力,也凸显了国家日益强大的实力。
既然来自同一片土地,担任国际组织高官的中国人身上必有许多共性———海外教育背景良好,国际组织从业经验丰富,很多是在欧美留学后通过应聘直接加入的。比如,林毅夫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陈冯富珍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文学学士及医学博士,张月姣是美国乔治敦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
除了通晓英文和专业素养,这群人的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们既熟悉中国国情,又深谙世界游戏规则。这让他们在与世界打交道时比一般人更加游刃有余。
史久镛:首位担任国际法院院长的中国籍法官
2003年2月6日,国际法院中国籍法官史久镛先生当选为国际法院院长,他是自国际法院1946年成立以来首位担任院长的中国籍法官。时任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在贺电中写道:“您的当选,是国际社会对您卓越学识和公正品格的肯定。这是您个人的荣誉,是中国法学界的荣誉,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荣誉。”
1926年10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史久镛从小在上海长大。1944年夏天,史久镛以优异成绩考入新中国外交官的摇篮——上海圣约翰大学政治系。史久镛晚年曾回忆说,自己当初上大学时之所以选择法律和国际关系专业,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正值二战末期,面对残酷的战争给黎民百姓带来的苦难,年轻的他希望用法律知识为人类服务,以法律促进国与国间和平解决争端,避免爆发战争。
4年后,史久镛进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法。1951年11月下旬,史久镛在电视荧屏上看到了新中国出席联合国会议代表伍修权将军慷慨激昂的演说。后来,朝鲜战场捷报频传,美国被迫签署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史久镛再也无法使自己平静下来埋首书案,还没有来得及戴博士帽即于1954年秋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史久镛一直从事国际法的教育和研究工作。1980年以后开始担任外交部的法律顾问,并于1984年开始作为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工作组、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法律顾问参加谈判。
1987年,史久镛被选为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一直担任到1993年,他也是唯一一位连选连任的中国籍委员。1994年史久镛被选为国际法院法官。任职期间,史久镛在判案中显示了自己出色的司法水平和判断能力,在国际法院中逐渐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并相继于2000年当选为国际法院副院长,2003年连任国际法院法官并同时当选为院长。
对国际法学专家而言,能当选国际法院法官无疑已创造了事业的辉煌,而当选国际法院院长,更是国际司法界至高荣誉。史久镛始终坚守国际法官的神圣誓言:“我在国际法院的唯一身份就是法官。我的法律信仰就是按照现行的国际法从事审判……”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