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国际高官里的中国面孔

2013年11月29日07:39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国际高官里的中国面孔

林毅夫:国家的发展给了我站在世界经济学界顶峰的机会

  作为在国外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最多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放眼世界的经济学人,林毅夫其名可谓如雷贯耳。

  2008年2月,经济学家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高级副行长。这一任命令世人瞩目,因为他创造了一个纪录——首位在世界性金融机构担任要职的中国人。

  林毅夫的脱颖而出并不意外。早在酝酿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提名人选之初,时任世行行长的佐利克就明确了从发展中国家遴选的原则;林毅夫不仅来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其学术成就深深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他对“中国奇迹”的经济学阐述早已受到国际的认可。

  2012年6月,他卸任回国。在世行任职的4年,他的工作和成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结束任期时,世界银行评价说:在他任职的四年中,加快了中国和世界银行、各国政府的进一步沟通,特别是在制度创新方面有独立的贡献。

  而他自己则表示:国家的发展给了我站在世界经济学界顶峰的机会。我能成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是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提升的一个例证。

  在任职的四年里,林毅夫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应对全球突如其来的金融经济危机,判断其性质、原因、走向,为世界银行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二是推动发展经济学的反思,提出新结构经济学,为发展经济学界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发展机构的政策制定指出了一个新的领域和方向。

  不仅如此,四年间他走访了世行188个成员国中的60个,其中去了非洲14次,是世行历任首席经济学家中去得比较多的。他的观点是,和同样处于转型中的拉美国家不同,在非洲更有市场。在林毅夫的推动下,世界银行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非洲,看待自己的援助策略。

  林毅夫在世行期间的最后一篇博客里说:“过去四年自己与农民、工人、商人、民间社会和政府官员的交流让自己确信建立一个‘零贫困’的世界是可行的。”

  朱民:自称“小人物”的“中国绅士”

  2011年7月26日,中国央行前副行长朱民正式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他是进入该组织最高管理层的第一位中国人。

  朱民出任IMF副总裁可谓“破了例”。这是自1944年IMF成立以来,首次打破管理层“一正三副”的模式,为朱民增设第四个副总裁职位。

  1952年出生的朱民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后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6年,朱民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此后回国发展,到中国银行任职,先后担任中国银行行长助理及副行长;2009年10月,朱民调任中国央行副行长,2010年2月,他被任命为总裁特别顾问,开始在IMF就职。

  IMF总裁拉加德表示:“朱民拥有政府、国际政策制定和金融市场的丰富经验,高超的管理和沟通技能以及对基金组织的深刻理解,我期待着他的支持。”

  朱民兼具政府、市场与学界背景,有着杰出的个人才能。丰富的经验与娴熟的业务能力,成为出任IMF副总裁的制胜王牌。

  这位IMF的高层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称自己为“小人物”;但国际同行更喜欢叫他“中国绅士”。

  (王一综合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国际先驱导报》、新华网、《瞭望东方周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