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患方的角度看,有些患者不承认第三方调解组织的中立性,更多的患者抱有‘闹’的心态,愿意‘私了’,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这就促生了‘医闹’这一畸形职业。”仲博理认为,这些患者的错误认识影响了医疗纠纷走上正规解决渠道。
据记者了解,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患者寻求解决医疗纠纷的正规途径有四种,即寻求第三方调解、直接与医院协商、诉诸司法、通过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行政调解。
但通过调查,记者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认为走司法程序,不仅费时费钱还费精力;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就像“父子”关系,不具中立性。所以,许多患者更倾向于“私了”,由此走入纠纷—医闹—赔偿的怪圈。而这也往往成为医疗纠纷持续时间长、影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出现了医疗纠纷,个别医院习惯于捂着,不愿被人看到。”业内人士坦言,出于评比、评优等考核机制的影响,非到迫不得已,这些医院也不愿诉诸第三方。
据了解,目前,我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都设立了处理纠纷的相关部门,“发生纠纷之后,医院一般先在内部进行调解,达不成协议的才交至市医调委。”省会某医院的一位负责人坦言,“集中到市医调委的案件往往是‘难啃的硬骨头’。”
正因为如此,对于第三方调解组织来说,只有将难啃的骨头啃下来,才会不断增强其影响力。
但从记者拿到的数据来看,几乎每个调解组织都有一些调解不开的积案。
“有些患者不愿意做医疗事故鉴定,医患双方的责任得不到科学判断,这是形成积案的一个主要原因。”石家庄市医调委工作人员坦言,由于医疗事故鉴定单位和医院同属医疗部门,患者自然对鉴定结果缺乏信任感。
对此,有专家建议,除申请上一级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外,还可尝试建立跨地区鉴定的新模式,以此破解第三方调解组织遇到的难题。
医患纠纷,
根子在“互不信任”
记者近日在省会多家医院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种情况:遇到疑难危重症患者或是手术难度大的患者,有些医生宁愿选择放弃,或让患者转往上级医院,也不愿积极想办法展开救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医生担心治疗后如果患者不满会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纠纷。
医患之间,和则两利,伤则两害。
总体上来说,目前,医患关系是良好的,医生们能够兢兢业业地服务患者,患者在医院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救治。但不可否认,不断增多的医患纠纷,尤其是一些恶性的医患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加深着医患矛盾。
在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都在不断提高的当下,医患纠纷为什么不降反升,而且调处难度不断加大呢?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实,是导致医患纠纷不断增多的根本原因。此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也不能忽视。
“医疗技术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救治的期望值也更高了,这也是医患纠纷增多的又一大原因。”专家解释说,一方面,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预期也随之提高,认为进了医院就好比进了“生命保险箱”,医生理应治好;另一方面,目前来看,医疗技术的发展仍然滞后,患者不可能人人康复,但患者家属往往难以保持理性,如果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他们就无法接受。
很多医患纠纷发生的起因还在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
有专家认为,患者个体差异较大,同样程度的疾病个体的外在表现并不一定相同,有可能出现医生救治方案无误但患者因自身原因出现并发症。而且,一些疾病发展很快,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阶段,治疗过程中迅速恶化也不奇怪。但由于医学的专业性,一般患者不可能对这些情况完全知晓。
“可以说,医疗信息的不对称加深了医患间的不信任。”专家解释说,惯常的情况是患者家属对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发展不知晓,对医生给出的解释从内心里也不愿接受。
因此,有专家建议,要在全社会重塑医患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首先就需要医务工作者继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需要医疗机构创新管理,规范流程等。(记者 王 博 张淑会)
![]() |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