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08: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提高了认识 壮大了队伍
尽管参与“马工程”的专家都学有专长,很多教授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了如指掌,但他们仍认为,“马工程”使他们得到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马工程’对我而言,也是不断提高觉悟、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的过程。”清华大学教授吴潜涛说。
在“马工程”中,不少专家还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靳辉明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的首席专家,在写作期间,他还主编了《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并发表了多篇有关论文。他认为:“这一工程使我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与理论,更加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
知识分子习惯于独立研究,但教材的编写却要求团队协作、统一撰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1962年出生,算是年轻的首席专家,他在参与撰写《德育原理》教材时深感“马工程”对教材建设和他个人带来的深刻影响。“从前我们撰写教材时常常凭一两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将这么多一流专家的智慧聚集在一起,在每个环节都有各个学科的优秀专家提出意见,弥补了我们的不足,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马工程”建设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阵容,这是各方面专家的一致看法。唐凯麟过去一直为伦理学教学队伍的青黄不接担忧,“马工程”培育了年轻一代,“所以,这样的投入特别值得。”
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参加“马工程”时才40多岁,经过9个寒暑,不知开过多少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与老一代学者、新一代专家互相配合,在讨论、研究、编写、协调中提升了认识水平,让老中青的知识与见解逐渐融为一体,写出了三代学人达成基本共识的教材。他欣慰地看到,在“马工程”这面旗帜下,老中青相结合的理论队伍在日益发展壮大。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建军参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编写组时是主要成员之一,后来又被增补为首席专家。刘建军著文说:“工程经常围绕中央最新精神,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组织专题报告会,这对开阔我们的视野很有益处。有时是中央领导同志亲自作报告,作重要辅导;有时是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同志,介绍各自部门的工作;有时是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介绍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还有基层单位对生产生活一线情况的介绍和交流等,我们也深入到基层调查当地状况。我经常看到,报告会结束后,许多学者在餐桌上、在散步中进行热烈的讨论,交流感想和体会。”“如今我们已迈入中年,不再是‘青年教师’,但无论何时,工程给予我们的一切,都将不断激励我以自己的学识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马工程”已经成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这让邵华泽、邢贲思、汝信等专家对工程更是寄予厚望,他们衷心期望随着“马工程”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水平会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教学队伍会更加壮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会更为丰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会日益巩固、深入人心。
在“马工程”的推动下,老一代学人焕发了青春活力,越来越多的中年学者成为首席专家,日益增加的青年学者得到了学术锤炼。在各个学科里,他们的建树灿若星辰,其辛劳正在结为丰硕的果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记者 陈 原)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6日 16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