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我国首获国际科普最高奖 李象益获联合国“卡林加奖” 

2013年11月25日09:49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科普专家李象益获联合国“卡林加奖”

今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颁发“卡林加奖”。61年来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获奖者是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专家、中国科技馆原馆长、75岁的李象益先生。该奖是科普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

从“请勿动手”到“欢迎操作”

年纪稍长的北京人,或许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技馆里一个能让人瞬间“怒发冲冠”的机器印象深刻——一手摸玻璃球,头发就会全部竖起来,从而体验高压放电过程。这个作品,正是李象益从国外引入的最早一批互动科普作品。

从墙壁上的展板到互动的“科学玩具”,李象益是第一个将“科学中心”理念引入国内科普领域的科学家。1988年,李象益参与建设的中国科技馆开馆,同时举办了中国第一个科学中心理念的科普展览。

“当时,这批展品都是从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借来的。为了说服他们,我们把中国古代科技展推到了加拿大展了一段时间,才最终促成了这一中国科普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展览。”李象益说,“很幸运,我成了科学中心理念进入中国的推动者。”

把刻板的教变成主动的学,把“请勿动手”变成“欢迎操作”,把“古董”展品变成新奇特的“仿真模型”,投身科普30年,李象益将科学中心理念带到了全国各地的省市县不同级别的科技馆。

13年亲制5万余页PPT讲稿

2000年5月从中国科技馆馆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李象益边学边走、边走边讲,13年没有离开过科普讲台,如今每年还要作100多场科普讲座。

一个湖蓝色的箱子,是陪着李象益走遍全国的亲密伙伴。除了各种最新的资料,箱子里还装着他在美国新泽西自由科学中心参观时看到的伸缩球模型,“伸展、缩放的过程,你观察连接点,会感觉机械运动规律的奇特。”模型、图片、视频、动画,为了勾起人们对科学的好奇、打磨科学的魅力之光,75岁的李象益喜欢把科普讲座变得活灵活现。

“只要请我我就去,不管讲课的地方是在密云还是在平谷,是南京还是广州。”他说。

李象益现在每天最喜欢的事,就是把脑子里思考的科普教育话题,制作成各类科普PPT讲稿,最长的一部有300多页。13年来,他亲自制作的各种科普讲座、科技场馆建设、科普教育类的PPT讲稿,足足有300多套,总页数超过5万页。

作为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专家,在他的参与推动下,北京市科委开启了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进程。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中的200多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环卫集团等80多家企业的科技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

“让市民有机会走进实验室,看看科研是怎样一步步搞出来的。”李象益的科普理念里,过程很重要,因为过程里蕴藏着科学精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