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初冬的北京,中国再度举世瞩目。
11月12日,为期4天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十多位研究者看来,全会高度评价了35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成功实践,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基本经验,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六个领域设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
“更加关注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呼应,既注重整体性、系统性,也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参与决定起草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介绍,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不仅如此,还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把改革的时间目标定位在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一致,改革的进程可检查、可评估。由此,在重要的历史关口,以明确的目标、清晰的主线、扩容的空间、准确的时间表、可检验的尺度,为中国改革指明了“向何处去”的新方向、新路径。
“这是2020年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纲领,体现了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巨大勇气与智慧,对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有着重大意义。”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大感兴奋,“与全会前的各方猜测与期待相比,全会有出乎意料之感,传递出很多令人惊喜之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更是向本刊记者一口气列举出四大方向性研判,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改革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将从单一领域走向全面综合;将从零敲碎打走向主线清晰;从解决相对容易的表层性问题转为深入攻坚“啃硬骨头”、拿顽瘴痼疾来开刀;将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把“摸石头”与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全新阶段。
“全会精神表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空前的改革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面对本刊记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的振奋之情溢于言表,改革正在从强调权力、强调利益转向强调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形成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和动力不断准备并日趋成熟,正是促动改革进入将要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的历史时刻。”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为本刊记者分析说,全会用连续排比的“紧紧围绕”,提到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表示改革的这六个要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同时,又由于中国现在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因此,全会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领域中,6个是经济。
“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将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件。”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告诉本刊记者,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不仅覆盖面宽,而且亮点频显,“在重要的历史关口,以推进改革的方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十多位长期从事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领域研究的学者专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都将其视为此次全会的一大亮点。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所言,“总目标的提出回答了改革‘将向何处去’的方向和路径,也明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曾说过,“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现在,令人振奋又紧迫的是,全会已明确提出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