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红利持续增加,楼市调控发力更加精准,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以改革创新促民生改善
也许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北京今年前三季度7.7%的经济增速并不算高,但民生发展“含金量”却是十足十:
城镇新增就业36.4万人,帮助10.9万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1%;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平均增长7%;社保待遇标准平均提高10%左右……
在这背后,是本市民生领域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和落实。
“11月20日上午9点至10点,内分泌科已经帮您预约成功……”打算去友谊医院看病的杨女士早早就通过网络预约了专家号,终于告别了大半夜去医院排队的痛苦。
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全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拉开了本市公立医院改革大幕。此后,财政价格补偿调控、医药分开等试点探索稳步推进。社区药品报销目录不断完善,药品种类不断增加。
市民期盼的楼市调控,北京更是新招不断,发力更加精准。今年3月,本市发布“京十五条”房地产调控政策,提出进一步降低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的价格,逐步将其纳入限价房序列管理。随后,朝阳、海淀、昌平等地陆续推出了多宗“限房价、竞地价”土地。
上月,酝酿已久的“自住型商品住房”政策也正式出台。今年年底,以90平方米以下为主,均价比同地段、同品质商品住房低30%左右的自住型商品房,将有2万套出现在市场上,明年预计完成5万套供应,将占新增供应的50%以上。
上调城乡低保标准、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物价联动调整机制、发布行业人工成本及企业工资指导线等多项措施,使得北京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逐季回升。数据显示,1至3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26元,同比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0元,增长11%。
不回避热点难点,以机制创新推进民生改善,显示出本市政府部门对改革的深入理解。“让城市功能更完善,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并不用单纯追求速度。”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表示,下一步本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还将有赖于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
今年以来北京市多项举措推进改革
中关村“新四条”
减税促创新
被称为中关村“新四条”的政策出台,高新企业、合伙制创业企业等再次获得税收减免、技术扶持等多项优惠。
基础设施建设
向社会资本开放
本市发布《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在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污水处理、固废处置、镇域供热等领域,推出126个试点项目,总投资3380亿元,拟引进社会资本1300亿元。
鼓励支持民间资本
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政策》正式出台。
“并联审批”
缩短审批周期
市发改委等启用新的信息受理系统,各个部门之间同步“并联审批”,审批周期缩短2至3个月。
公立医院改革
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全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拉开了本市公立医院改革大幕。社区药品报销目录不断完善,药品种类不断增加。
“自住型商品住
房”政策出台
酝酿已久的“自住型商品住房”政策上月正式出台。(记者 涂露芳 孙奇茹)
![]() |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