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还是消极,这是态度更是习惯
这是山西某大学大三女生赵琳的普通一天:早上九点半起床,洗漱、早饭后到图书馆自习。打开电脑,先把QQ、飞信都挂上,刷一遍微博、微信、人人网,发发帖子冒个泡,再到淘宝网上逛一圈,时针就指向十二点了。去食堂吃完午饭、简单休息一下,再到图书馆,重复一遍上午的所有动作后才能安心学习。晚上则是宿舍“雷打不动”的电视剧时间,“原来追韩剧,现在追美剧,生活还是挺滋润的!”
细算起来,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没几个小时,可和很多男生相比,赵琳这日复一日、白“耗”在图书馆的时光还是有些“辛苦”,她周围的很多男生,“总共没去过几次图书馆,除了上课,就是吃饭睡觉打游戏!”
全力拼杀过“黑色七月”之后,在一些同学眼中,大学似乎已展开了之前家长、老师描述的“美丽图景”,“现在好好学,等考上大学就好了,就能彻底放松了!”
在北京某艺术院校播音系学生小刘看来,这样的判定,确实“所言不虚”,因为尽管不少学生的到课、听讲状态不佳,可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能够在期末取得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成绩,“外国文学史这门课程,我几乎没有认真听过几节,但最后还是拿了85分。那些考试前通宵背熟考点的同学拿90分基本不成问题。”
“在大学里一般两堂课最重要,第一周的试听和最后一周的复习。试听能初步判定老师为人‘厚不厚道’,比如给分情况、上课点不点名什么的。复习课就是磨着老师划分考试重点,几个人合作整理大纲,背背就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小严更是对如何选课、怎么复习“门儿清”,“现在基本上每个院系高年级的学生都会总结‘选课攻略’,除了几个讲课特别精彩的老师以外,大家选课的标准基本上就是‘好不好过、点不点名、划不划重点’几项,太认真的老师还是避开为好。”
即便是本该严肃的论文答辩,也经常“又水又二地就结束了”。小刘回忆说,本科答辩时,班里30多名同学,只用了一个上午就结束了,“轮到答辩委员会向我提问时,因为有老师没有提前看过论文,张嘴就问,‘你是不是换发型了?’然后答辩就其乐融融地结束了。”甚至,她旁听的一次研究生毕业答辩中,有老师拿到的毕业论文“还冒着热乎气儿”,“答辩学生解释说忙着找工作,没时间写论文。老师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而有了这些经历,面对即将到来的硕士论文答辩,小刘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反正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这么“混”日子,还有很多人在用功地学习,只不过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怕”字,成为了学习的原动力。
刘洋是山东一所二本院校里有名的“考证专业户”,刚刚大三,就手握十几本专业证书,从计算机证、英语等级证、驾照、导游证到注册会计师证,应有尽有,现在还在准备考研,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也是沙哑又疲惫,“上大学后的每一天都过得很累。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我怕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也怕再让爸妈失望。”
大学,是学习的终点还是起点
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大学,究竟是学习的终点还是起点?
这是一个困扰中国大学已久,却始终未能得到正解的问题,也是如今不少内地高校大学生学习状态堪忧的重要原因。日前,一个名为《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的帖子被网友疯传,图片上的哈佛图书馆在凌晨依旧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展现出的正是和很多国内高校学生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
“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随处可以看到啃着面包学习,甚至是在食堂长椅上睡觉的人,来来往往的人看到了也不觉得奇怪,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第一感觉就是“震撼”,“他们学得实在是太苦了,但也明显乐在其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对未来所要承担重任的责任感。”
“我在国外一个星期的工作量相当于在国内一个月的工作量。”正在英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张彦,曾辗转求学于内地、香港,对三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深有感受,“内地的课堂基本上呈两极分化,有部分极其认真的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上课很少走神,课后阅读各类书籍,知识量非常大;而另一部分人呢,上课就是为了下课,老师一开课,心思就往教室外飘,下课后就是网游、逛街、看小说,最后对知识一窍不通。在香港、英国,学习与科研很多时候是一种乐趣,在寻找和探索中的发现可以带来无限快乐。实验室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年近花甲,头发比导师还白,但是他们做实验的劲头并不输给年轻人。”
“大学教育本该是冲刺阶段。在美国,小学玩着学、中学慢步走、大学快跑。积极提问、发言,与老师交流、互动,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你不想学都难。”专栏作家时寒冰对此感慨地说,“国内则是小学、中学玩命跑,大学玩着学。”
“在中国,似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高考结束,学习就变得不重要了。”针对这种对大学本真的放弃,国际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曾直指学生缺乏吃苦精神,“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太轻松了。我们总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所有的精英教育必须是要吃苦的。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一点点加大学习任务,大学是最苦的;而中国的有些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四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四年,积蓄人生黄金能量的四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最多。”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