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部分政府部门“回应”之憾:人人都有麦克风,你不说世界就不知道?

记者 姜春媛

2013年10月17日11:02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部分政府部门“回应”之憾:人人都有麦克风,你不说世界就不知道?

“正在调查”或致矛盾尖锐化

回应民众的疑问和期待,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如果在一些舆论热点发生后,政府未能及时公布调查结果,永远都是“正在调查”,最终不了了之,将会成为很大的隐患!

十八大之后,多地调查处理事件“提速”,一经爆料,立即调查,及时公开。然而,亦有例外,一些事件的处理永远“见首不见尾”,只有“正在调查”,没有处理结果。任网友百般质疑,“我自岿然不动”,逼到不得不说,又多以“某某停职”,“正在调查”为万能武器。

对于政府处理问题的这种态度,段赛民认为,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表面重视、实际官僚主义的作风,是敷衍推诿,是用重视来掩饰不重视的态度。暂时看是缓解了,但公众利益和诉求没有得到满足,问题会有更大层面的爆发,应引起警惕。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受‘官本位’思想左右,导致行政管理理念落后,没有为民众服务的公仆意识。”鲁良还建议,为避免今后这类事件的再次出现,国家还应加大信息公开的法规建设和执行力度,建立问责机制,只有用法治的“硬杠杠”改变一些政府部门“捂盖子”的心态,才能增强各级政府和部门防范、化解舆论危机的能力,也才能避免这类“见首不见尾”的处理方式再次出现。“对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调查,无论进展到什么程度、结果如何,都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如不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既不利于社会监督,也不符合‘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原则。”

王晖分析,若公众对于问题的久拖不决得不到满意回答,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定会下降,久而久之,加大官民冲突,本来可以理性、务实解决的问题,演变成尖锐的矛盾冲突,甚至可能引发公共信任危机。“等到公众对有关部门丧失最起码的信任之时,即便结果如实公布,也同样会被质疑。”

在曾参与过“7·23”动车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王飞看来,近年来,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回应社会关切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新闻发布会制度成为常态,遇到突发事件,会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公开有关信息,接受媒体的提问和公众的质疑。“但官方的回应,需要保证事实的真实性,还需要逐级上报,虽然公众渴望获取信息的心情是急切的,但其中的过程和时间是必须的,公众应该给予耐心和信心。”

人人都是消息源,政府又该做什么?

新媒体时代,许多社交平台,成为信息集散地。与此同时,人人都成为了记者,社会关切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渠道大多以网络、自媒体为平台发布平台,呈几何式扩散,甚至出现“微博调查团”。然而,一般情况下,网友不可能全面地掌握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所发布的信息往往也只是事件的一个侧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的政府该做什么呢?

从多年实际工作中,王飞觉得,新媒体时代,许多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应运而生,这给政府提供了新的一种掌握信息的渠道,但作为政府,第一手信息的核实非常重要,必须要核实到准确的情况才能进行发布,这也是政府的权威性所在。

“突发事件发生后,许多人是通过自己看到的一个侧面或者直观感受来发布信息的,但政府必须要实地摸清全面情况才能对外发布,即使是在一些自然灾害发生后,受客观条件影响,想要掌握全面的情况很困难,但也要去做。”王飞举例说,如果一个突发事件,网友只是通过直观感觉说“看上去,死了50个人”,但实际情况是死亡5人,受伤45人,如果政府部门不进行查证,只是根据互联网情况随意发布信息,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2012年,新华网发布了由在线问卷调查网组织的“我国政府公信力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布渠道,有66.36%的被调查者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有52.76%的被调查者选择“相信网络爆料”,只有19.49%的被调查者选择“相信官方说法”。

政府若想取信于公众,该怎么做呢?匡贤明认为,政府部门在与网民互动过程中,一方面,信息真实性很重要,这是核心,政府公开信息,一旦被发现做假,带来的损失甚至比不公开还大;另一方面,沟通一定要及时,对于涉及面大的问题,还应采取多种形式予以答复,避免“事前不沟通、事中不发声、事后又管制”的做法;此外,还要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微信、微博等,进行交流。一些政府在形式上开通了微博、微信,但没有实质性作用。

“言能听,道乃进”。在公众心中,从善如流、勇于纠错,比“一贯正确”更值得信任。对此,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指出,在社会转型的情况下,政府应拓展多种民意表达渠道,自觉接受公民监督和批评。政府只有在公民的监督下才能少走弯路,即使有时公民的批评不完全正确,也应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面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