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多点执业缘何遇冷?

金振娅

2013年09月27日08:5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多点执业缘何遇冷?

医师多点执业,一直被视作盘活医疗资源、激发医疗体系活力的关键,并被寄予缓解看病难的厚望。但这一政策在多地遭冷遇,问题在哪儿?

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型三甲医院,到处都是舍近求远来看病的患者。其中艰辛难以言说,患者奔的都是知名专家。此前启动于2009年9月的医师多点执业,一直被视作盘活医疗资源、激发医疗体系活力的关键,并被寄予缓解看病难的厚望。近日,此前被广泛关注的《深圳市医师多点自由执业实施细则》“搁浅”的消息屡见报端。那么,这一政策在多地遭冷遇,问题在哪儿?多点执业直接过渡到自由执业,能否行得通?

患者:盼好医生来又心有隐忧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陈菲带着18月龄的孩子去社区保健站体检时,向医生询问孩子的门牙为什么发黄。医生说这个月龄的孩子都这样,陈菲放心了。但一个月后,陈菲发现孩子的两颗门牙间出现一个针眼大的小洞,被北京儿童医院口腔科医生确诊为“龋齿”,而之前的牙黄是牙菌斑的症状,直接导致龋齿。

“这点毛病都看不好,今后孩子再出现状况,我哪敢还去那里就诊呢?”陈菲认为如有医术精良的医生到基层坐诊当然好,大人孩子都少折腾。

和陈菲一样,相当一部分公众认同好医生到基层看病这一点,但他们心里也存在一些隐忧。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的李进河回忆,2010年1月,他因脑血管破裂住进当地医院,主治医生说可以帮他约到北京知名专家在本地手术。考虑再三,李进河还是到北京天坛医院作了手术。他坦言,专家做完手术就走,万一出现术后感染怎么办?

的确,我国的医疗资源,尤其是专家资源呈现倒金字塔型的结构分布,基层急缺优质医疗资源。“多点执业试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医生下基层,到医疗资源缺乏的地方开展医疗活动。”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但必须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并对医师的执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目前有些医院联合体内部或医院之间有组织地开展医生多点执业,已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儿童医院与安徽省立儿童医院等8家外省(市)儿童医院组建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尝试实验“病人不动、医生移动”服务新模式。“集团组建了20多位专家组成的首席专家团进行多点执业。如果患儿去9家医院的任何一家医院就诊,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可以通过集团管理办公室请专家去当地出诊,也可以在集团内部落实双向转诊。”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

医生:大多不敢冲出体制

2012年底,张强辞掉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职务,随后有“急诊室女超人”之称的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于莺辞职……他们放弃事业单位编制、投身市场举动,引发了医生们的热烈讨论,被业内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执业。但是,像这样敢于冲出体制的医生并不多。在现有体制下,这条路未必平坦可能还充满荆棘。

“我之所以没提出申请,是因为留恋事业单位的好处。”北京安贞医院的一位副主任医师表示,“编制内人”意味着拥有病人资源、科研条件和其他福利待遇,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这一想法说出了体制内多数医生的心里话,他们密切关注政策走向。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毕业的徐浣白,目前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她介绍,大多发达国家会设置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帮助医疗机构处理诊疗前后事宜,帮助医生办理医疗责任等相关险种,医生只需专注业务,不像国内医生顾虑太多。

根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全国医疗机构共有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约241万人,其中约173万人隶属公立医院,约占71.8%。在专家看来,这为医疗人事制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医改专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国恩表示,可以通过维持既得利益和改革增量的方式,促使医生逐渐由“单位人”过渡到“社会人”:“对体制内医师,从政策上鼓励他们多点执业;对新医师,可全面推行聘任制,使之在行医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