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颖 陈志强
执着、坚韧,激励学生迈过贫困,她对孩子有最真诚的守护
与教学上的艰难相比,张心芸将更多心思花在了孩子人生观的树立。
没有一个捣蛋调皮的孩子能超过阿益。
上世纪90年代,张心芸接五年级的一个班时,一个叫阿益的男孩跟她“敌对”。课堂上别的孩子认真听讲,只有他是“自选动作”,欺负同学的事他都干了。张心芸生气,表现在脸上,阿益就特别高兴,仿佛出了气一样。张心芸怎么也搞不清,到底是自己、还是谁,惹着了这个孩子。
张心芸心急,在一个暴雨吹打得抬不起头、走路只能看前边人鞋跟的夜里去阿益家家访。
阿益父母离婚,他跟了爸爸。父亲脾气大,有一次骂他,“你是儿子(指是男孩),我才要你!”伤了阿益的心。阿益哭着跑到妈妈家,想问问为什么爸爸不爱他,可妈妈已有了新家,懒得管他。阿益的心从此就封闭了。在家里受了委屈的孩子,失去了获得安慰的通道。
那一次,很多事情她都明白了。
阿益又一次在课堂上大声跟张心芸顶了几次嘴,张心芸一句也没回,小男孩开始感到意外。
在轮到值日的一个清晨,拿着扫把的阿益准备干活时,发现前边张心芸也在跟他一起扫地,他特别生气,“你对我好干嘛!”
张心芸说,“我想让你知道,不管你人生遇到什么,老师都站在你身旁,可以帮你。”
阿益握紧扫把的手抖了一下,过了好半天,他突然扑到张心芸的怀里,大哭了一场。
当真心融化冰封的人心,张心芸第一次感到,她不再是哭着跟父亲说“我当不好老师”的毕业生了,她已能开始以心换心,甚至觉得自己,更应当做得像一个孩子的母亲。
贫穷,依然是这座崎岖大山给予山窝里的乡村无法逃脱的底色。
为了给孩子们盖上课的新房子,张心芸和老师们一起,自己动手拆老房,敲下来的整砖和废弃的钢筋拿去当废品卖,换了钱,她给孩子们买了漂亮的圆规、钢笔和笔记本。
张心芸对孩子的教育,多从不畏困难和贫穷的微小故事讲起。
学生周佳璇回忆,“张老师讲的小蜗牛的故事,让全班同学都激动地鼓掌。”
“两只小蜗牛从树根爬起,在分岔口,一只累了,选了条光滑的捷径,结果只能绕着树干横着转;而另一只,踩着荆棘树刺,艰难痛苦地爬行,朝着树顶,最终看到了全部的风景。”张心芸对孩子们讲,“就像人生,挑难的路走,也许很痛,但坎坷必有收获。”那时,这个班已快临近毕业。
十二三岁的孩子有了理解人生的心智,张心芸知道,就像自己年轻时,理想的力量,能让人赴汤蹈火,孩子也一样。她想用知识把山里的孩子托举出大山,让他们像鸟儿一样在天空划出人生的无限可能,而她,不再是那个5岁时想走出大山的姑娘,她宁愿留在山里,像一把为孩子伴奏的老琴,哪怕终有一天,琴断音绝。
张心芸的付出是有回报的。
孩子们爱她。
有一年生日,她一早被敲门声叫醒,班里的两个孩子当代表,捧着一个铁饭盒,里边装着面条,没有肉丝,没有菜心,是秃秃硬硬自己做的“素炒面”,这是孩子送来的“一片心”,她站在门口大口大口地嚼起来,眼泪也顺着面疙瘩咽了下去。
她记得一个叫周硕的孩子写了一篇作文《贫困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周硕在文中写,“我长大了才知道,我的出生地是国家最贫穷的县城,贫穷可能决定了没有好的生活环境,是压在家乡人心上的石头。但我知道我幸运,正因为看到真实的贫困,就像张老师讲的那样,好好读书就可以插上摆脱贫困的翅膀,可以摆脱虚伪、功利,我不怪贫困,我更想做一个在贫困中长大,正直、坦荡的人。”
多少年过去了,张心芸仍记得这篇六年级作文,她感慨说,“这个孩子说得多好,贫困中的人生价值,是靠更多山里孩子懂得后,再用双手去创造,山村面貌才能得到改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