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芹 李星婷
巫山县陈家村坑洼的“毛毛路”上,王老师为学生营养午餐准备的几斤肉被颠到地下。
图①:一名孩子正在试穿王老师从城里“要”来的衣服。
图②:放学后,王老师又专程到马兴琼家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图③:王老师每天天蒙蒙亮就会起身,开始为孩子们准备中午的营养餐。图片均由记者崔力 实习生马多摄
站上海拔1950米的陈家村村小讲台,他是惟一的老师,一教就是35年。
除了王老师,他还有个称呼叫“王木匠”——每到周末、假期,他都要做木工活挣钱。
挣的钱干啥?资助困难学生。多年来,不算其他,他资助的钱中,仅学费就有三四万元,让100多个学生免去了辍学的命运。
“马兴琼,来,你背这个新书包正合适。”
“陈振美,这是你一直想要的水彩笔。”
“赖学春,套上这件毛衣试试,大点正好多穿几年。”
……
9月1日,是巫山县海拔最高的村小——巫峡镇陈家村村小学生报到的日子。
在给三个年级的21名学生发完新书后,该村小唯一的老师、在这里坚守了35年的王绪田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大包袱。解开疙瘩,里面是一些文具和旧衣服、鞋袜等。
每学期开学,王老师都会发这些东西。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外号又叫“王木匠”的王绪田告诉我们,有的是他用当木匠挣来的钱买的,有的则是他做木工活时四处“讨要”来的。
30年前,教书匠变木匠
无意中翻到爷爷留下来的“百宝箱”,他眼前一亮,何不靠祖传的木匠活挣钱资助学生?
王老师怎么成“王木匠”的?事情得从头说起。
1978年,在老校长的推荐下,初中毕业的王绪田成了大山深处海拔1950米的陈家村村小的一名民办教师。在这个偏远贫困的山村,由于缴不起学费,每学期都有两三个学生辍学,学生总数越来越少。1983年,他教的五年级学生毕业时,一个班只剩下了五六名学生。王绪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山里娃要走出大山,不读书么子(怎么)行?”作为陈家村第一批初中毕业生,王绪田深感自己对不住老校长的嘱托。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2.5元,微薄的收入帮不了太多学生,怎么办?
一天,王绪田在家里翻东西,无意中碰到当木匠的爷爷留下来的“百宝箱”。一翻,里面有墨盒、锯子、刨子等工具。他眼前一亮,何不靠祖传的木匠活挣钱资助学生?
从那以后,村民们常看见年轻的“王木匠”背着“百宝箱”,行走在苍莽的大山中。
这一走,就是30年。
教书匠当木匠,并不容易。
有一年夏天,去山里拣木材的王绪田惊扰了一窝马蜂。疯狂的马蜂把他蛰得像馒头,昏迷了一天才醒来。
还有一年冬天,冰雪封山,在山上背木料的王绪田不小心踩滑,和两米多长的木头一起滚向山崖,幸好中途被一块大石拦住。膝盖磕破一个大洞,疼得昏死过去的他被村民发现,背回了家。
活路好的时候,他白天上课,晚上还要赶木工活。就着一盏煤油灯,王绪田常常忙到深夜,清早起来,妻子总能发现他趴在“马凳”上睡着了。
邻近几个村、山下的城镇、中小学校,都留下“王木匠”的足迹。即使是膝盖磕破大洞的那年冬天,包扎好伤口休息了一天后,他又起床赶木工活。“一把椅子6块钱,多做几把,就可以多帮一个学生。”
遇到困难学生多的时候,一个班十六七个学生,“王木匠”要资助八九个,少的时候也有三四个。
长期操劳过度,51岁的“王木匠”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不拼命挣钱不够用呀,最开始一个细娃的学费是10多块,后来一百好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