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一个人的村小里

“木匠”老师挣钱资助学生上学

周芹 李星婷

2013年09月06日09:04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木匠”老师挣钱资助学生上学

1000多个细娃,被“木工活”送出大山

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王木匠”挣钱不为自己,而是为了他那些穷学生

一来二去,“王木匠”出名了。方圆几十里,只要有“活路”,大家都会尽量请“王木匠”。因为他们知道,“王木匠”挣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他那些穷学生。

9月1日晚,坐在村小的操场上,村民们给我们摆起了“王木匠”的故事。

胡泽华说,我们这儿穷得很,家里几个细娃都要读书时,让某个孩子辍学是村民唯一的选择。每学期开学,王老师总是漫山遍野去“捡学生”,把他们捡回学校继续上课。

“我们家头四个姐妹,逗(就)是全靠王老师的资助才念完书的。”家有七姐弟、如今大学毕业在金坪村当老师的马兴美清楚地记得,2002年秋季,家里四姐妹都要上学,开学要交600多元。父母让她们同时辍学。是王老师二话没说把学费全垫上,一直垫到四姐妹小学毕业。现在,马兴美的妹妹马兴菊也在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大二了。

朱家意爆料:“陈辉银家的女娃,没得王老师帮助,哪当得了老师?”

2003年,陈辉银的三女儿陈振存考上了初中。但家里没钱,不得已,陈辉银动了让女儿辍学的念头。“只有读书,娃今后才有出息。”王绪田三番五次上门劝说。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带着从未去过县城的陈振存到学校申请了贫困补助。如今,陈振存已成为大昌镇白果乡的一名小学老师。

胡传贵告诉记者一个秘密:“王老师垫付学费不得记账哟!”

原来,5年前,陈家大娃子陈兴国大学毕业工作后,找到王老师还当年垫付的学费,结果王老师说“还么子(什么)账哟,记不清了,给点就行。”

陈家村原来只有3个初中毕业生,自从王老师来了,村里走出了十几个大学生,1000多个细娃走出大山读初中、高中,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从王老师1983年开始当木匠,到2006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他共资助了多少学生,垫了好多学费?”我们问。

王老师说,自己记不清了。村民们七嘴八舌凑了下:23年间,他资助的学生,总共有100多个人、约400人次,仅学费就至少三四万元。

1分工钱,“王木匠”也要斤斤计较

他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村小通电、学生看病、买摩托车运送学校物资……为此,他欠了一屁股的债

对学生,“王木匠”很大方;但对于做木匠活的东家,他却斤斤计较,工钱1分都少不了。

“要是少了工钱,平素一向好说话的‘王木匠’会板起脸跟你计较。”村民陈家贵说,不仅工钱一分都不能少,临走时他往往还死皮赖脸地讨要旧衣物,“还不是为了那些细娃。”

的确如此,“王木匠”挣来的钱要用的地方太多了。

1995年暑假,“王木匠”挣了2000多元。他决定干一件“大事”:把电线架进村小,让孩子们见识大山外精彩的世界。村民赶来帮忙抬电杆、架电线,“王木匠”买来电视机、地面卫星信号接收机、VCD等。虽然淳朴的村民没要工钱,但为办好这件“大事”,他用完了挣来2000多元不说,还另欠下了1000多元债。

2002年,四年级的陈振燕突然肚子疼得在地上打滚。医生一检查,是急性阑尾炎,需马上动手术,手术费要几百元。振燕爸爸早已去世,妈妈出门打工,家里就一个婆婆,十分贫困。王绪田来不及多想:“先做手术,钱,我来想法。”当陈振燕的婆婆气喘吁吁赶到时,一张400多元的医疗费单据被王绪田悄悄藏进衣服口袋……

这几年,由于学生上学不用缴学费了,“王木匠”也没以前累了,但寒暑假他还是照样找活路做。“没书包的得买个书包吧,常备药品也得买起。”王老师放不下那些从他这毕业下山读初中的学生,“家里一没钱就跑回来,我不管咋行。”

去年春季学期开始,巫山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营养午餐。为了让山里娃吃上热腾腾的饭菜,王绪田赊回一辆摩托车,运送肉菜、鸡蛋上山。

当记者问他买摩托车欠了多少钱时,他直摇手:“莫事,慢慢还,老板不要利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