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财都难
人不足,协勤补;钱不足,怎么补?
南开城管协勤队员刘超,24岁,已在执法队三年。他家住密云路,每天要骑自行车40多分钟才能到单位,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遇到晚上10点下班,转天早晨6点半还要上班的时候,他干脆就住在队里。记者看了他上个月的工资条,拿到手的钱是1300元。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是各区县综合执法局遇到的普遍难题。尤其是关于“临时工”——协勤的争议,一直是城管备受诟病的焦点。
综合执法局涉及多部门执法权,执法任务繁重。“理想化的配比,仅一个南开区,就要上千名城管队员。现实情况下,这不可能。目前,政府只给我们这些队员,还没有编制,我们还要把这些工作做好。”南开区综合执法局局长刘海晏说,该局在编人员268人,多数是刚建局时过来的老人,有一半的人已经50多岁。城管队员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有的要12小时,队员一个星期歇一天,队长以上基本没有歇班,周六日顶多有半天回家。“每年也招了些大学生,但是,我们这儿哪儿留得住?没过两年,都跑到其他单位了。”局里的编制有限,只能从社会上招聘协勤,现在该局的协勤有250人,“人头费”2000元左右,算上加班费,扣除保险,一个月到手也就1000多元。这些协勤多在20岁出头,血气方刚,学历普遍不高,“我们只能靠制度来约束他们,但是,谁也不知道哪天会捅什么娄子。我就如同坐在‘火山口’上。”
河西区综合执法局高树春副局长说,执法局正式执法人员年龄偏大,体质偏差,很多人患有各种疾病,协勤已是主要力量。协勤工作累,收入低,还没有上升空间,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该局一直在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我们从优秀的协勤中,选拔成为队长助理,协助队长工作。体制原因,这些人同样没有执法权。而且,队长助理每年都要考核,能上能下,干得不好,立即免职。协勤队员们‘5+2’、‘白加黑’,全年没有休息日。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却是临时工的身份,拿的是基本生活保障的工资,对保持队伍的稳定性,是个很大威胁。”
河北区综合执法局局长张大全说,现在要求精细化管理,但该局缺人严重。“让我管,我不回避,可我没有人啊。不吃不喝,不睡觉,我们也管不过来。”该局干部编制220人,一半是老弱病残,协勤100多人,“区里有296条干支道路,1.2万个商家门脸,窗贴、灯箱、里空外卖,我们都要管。今年上半年,我们区拆除违法建设8000多平方米,全市最多。”张大全说,哪个违章也不好拆,一旦等盖起来,更拆不动。“要防止出现这些难题,队员们就要不停地巡视,一发现有人备料,就要去执法。难度太大,工作量太大。”
经费问题,更是不容回避的焦点。据了解,在以前,部分区县综合执法局的经费,相当一部分靠行政罚款返还,用这笔钱来养活协勤,给正式队员发加班费。“罚款部分返还,队员们积极性是有了。但是,能保证执法的绝对公正吗?”
当下,绝大多数区县已经改变这个模式。但财政发的钱,也仅是基本工资,其他支出,如车辆的汽油钱、加班费等,仍不能得到保障。
对此,读者反映最为强烈。家住南开区华苑的王先生说:“如果让政府执法单位去创收,本身就不合法。城管经费,财政上为何不能得到保障?如果需要靠创收发工资,这种‘创收执法’如何让群众信服?又何谈解决城管之困?”
记者手记
城管之困,时代之痛
城管之困,其深层次原因,是城市规划的欠缺,是社会保障机制的滞后。但是规划、建委、社保,却不会直接或较少面对市民。社会矛盾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演变成了“市民与城管的冲突”,矛头对准了城管。
有人说,遇有急难险重、脏活累活,都是城管上。如此一来,城管人自己都觉得,所谓的城管就成了一个“破筐”,什么难事、棘手的事都往里装——因为装得不好看,还要挨骂。
还有人说,在领导能指挥的人员中,城管是“自己人”,听招呼、听话、肯干。但是,城管的权力又受到法律的制约,他没有对人的权力,威慑力不足——稍有逾矩,又会成为焦点。
也有人说,综合执法局是“地方粮票”,没人撑腰,腰杆不直,说话不硬气,最易成为市民的“出气筒”。而有的市民甚至是在别的地方受了气,不敢撒,不能撒,没有机会撒,一股脑全让城管“埋了单”。
城市需要管理,城市离不开城管。我们不能饮鸩止渴,因城管工作中的问题,彻底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城市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阵痛。所有这些阵痛,也不能让城管一家来“埋单”,这既不理性,也不科学,更不公平。
城管之困,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代价”。城管之困,既在于城市整洁需求和弱势群体生存需求间的矛盾,在于现有体制下机构改革的困局,也在于执法效率与市民民主法治意识提升间的矛盾。
城市快速发展,像高速行驶的列车,列车越快,对各硬件性能的要求更严格,更易暴露众多问题。城管之困,是各类矛盾的综合和集中反映。我们希望列车能行驶得更稳些,哪怕慢一些。
我们都是坐在列车上的乘客,列车的安全与否,与我们大家息息相关。为了列车运行更良好、更平稳,社会各方都需要共同研究社会创新管理。面对城管之困,我们每一位市民,都应该理性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怨天尤人,一味谴责、谩骂。我们要塌下心去调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管,如何规范城管执法,如何营造城管执法氛围,如何建设管理好我们的城市。
城管之困,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的痛苦。建设美丽天津,我们每一位市民都责无旁贷,都应勇于担当,共同研究如何面对,如何解决。
专家观点
城管被认可应兼顾执法目的、手段、方式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说,城管执法的合法性在于生活秩序本身,还在于其有限的执法权以及其合法行使权力本身,特别是中国社会转型期过程中对于社会秩序的内在追求和推崇。每个人都希望享受秩序和方便,但却很少思考其背后需要支付的成本和付出的代价。事实上,城管在完成一件难以完成的神圣使命,这是这个转型过程中的代价,是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和面对的。
城管之痛在于新秩序形成过程的艰难,城管之困在于其面对的是人民对于理想状态和结果的理想化设想,而对于其过程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缺少充分的认识和思考。兼顾城管的效率和其执法的合法公正,可以作为其未来发展之方向。
城管执法目的的正当性,应该与手段、方式的正当性相结合,其执法权就能获得社会更大的认同和接受,城管执法者也可具有更大的权威。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序进行,兼顾平等与秩序,公正与效率,城管执法应该探索出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有序管理的新路。社会管理创新既包括执法方式与手段,也包括执法的思维与理念,还包括守法倡导与宣传。
互动板块
@天津日报
欢迎网友参与互动
@她们非让我注册:城管也是人,也是爹妈生的。出来都是工作,职责所在,咱就不能体谅一下吗?还是愿意以善意去相信他们。鼓动与执法者对抗,这样的做法要不得。
@屁民haoli:该管就得管,人们的思维总是摆摊影响他出行的时候就嫌弃,摆摊方便他购物的时候就喜欢,可是哪里有那么多的称心如意,规范管理,合理规划,把该集中的功能集中实现,该整治管理的好好整治,目前看来非常必要。
@阿司匹林与路灯:城管很辛苦,但别光叫屈。你们工作是为了周围群众,为什么工作得不到围观群众的支持?反思吧!
@RichardBen:我们家附近的露天菜市场,菜价就挺便宜的。城管把小贩赶走了,进正规市场一看,都好贵。我们小百姓从执法中得到什么好处了?
@siyue2013:城管被小贩“碰瓷儿”,到底谁是弱势群体?
@蜜蜂爱睡觉:城管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而且与市民有着直接的接触。因为历史原因,城管在群众中的印象一般与粗暴、野蛮有关,所以城管形象的重塑成为摆在城管工作面前的重要议程。希望城管能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形象树立,也希望市民能换位思考,理解城管工作。
@秋雨喝奶茶:挺喜欢上海曾推出的某种试点,即某处是否能摆摊大家公投说了算。这样化解了小贩与城管的矛盾。对自发形成的市场调研,一方面是否有需求,另一方面是否能以某种合法的方式,在某个时段便民而不扰民地存在。
@扇子_虐杀小学期:我觉得吧,先不说城管怎么样,商贩什么的也要自律,占道摆摊,早晚高峰摆摊,过于严重的缺斤短两都只能让人呵呵,小贩城管都不容易要互相体谅,又不是每件事上都是城管理亏。(话说我觉得学校西门外面的早市就特别棒,商贩每天11点准时收摊,那个位置也不妨碍交通,多点这样的地方就好了)
@天津市河西区综合执法局:感谢媒体对综合执法正确客观的评论和深度报道,该文章进一步澄清了部分网民对综合执法工作的不真实报道,下一步我局将加强网络宣传,正面积极的接受群众和媒体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也希望广大媒体正确的引导网络舆论。
(记者 胡然 见习记者 赵煜)
![]() |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