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4日08: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链 接
俄罗斯中国学三个阶段
一、俄罗斯的中国学研究肇始于1715年派遣到清廷的俄罗斯东正教使团。使团履行了使馆的职责,并培养出了第一批俄国汉学家,并将中国众多哲学典籍和思想译介到俄国国内,同时编写了教材和词典,为俄中国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是俄罗斯中国学飞速发展的阶段,学者的研究触角开始伸向各个领域,喀山和圣彼得堡先后成为沙俄中国学研究的学术中心。瓦西里耶夫院士则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他的皇皇巨著《中国文学史纲要》,广博而深刻,在整个西方也属划时代作品。在教学方面,瓦西里耶夫自创了汉字笔画系统,至今俄罗斯人学习汉语仍从中受益。
二、十月革命之后,随着国际共运的开展,苏联初期的中国学研究开始带有革命色彩。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的支持和经费的增加促使许多年轻人投身于汉语研究队伍。虽然随后中苏关系转冷,但研究脚步并未停止,俄罗斯中国学研究的“重镇”之一——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即成立于1966年。
其间,中国学研究的中心逐渐从圣彼得堡转移到莫斯科,领军人物则是被郭沫若先生誉为“苏联首屈一指的汉学家”和“阿翰林”的阿列克谢耶夫院士。他的长项在于中国文学和文艺批评, 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汉学家,缔造了上世纪50—80年代苏联汉学的空前繁荣。
三、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中国学因苏联解体、经济遭到重创而一度陷入了危机,但随着中俄关系恢复正常并迅速升温,俄中国学学者们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桎梏,出现了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不断增多的喜人景象。而相对于以前的信息闭塞,学术界通过网络也获得了空前的信息,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学的研究。凡事过犹不及。现在的问题不是资料太少,而是信息过多。如何处理、筛选最可靠的信息,成为学者必修的新功课。(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张晓东 谢亚宏 林雪丹)
图片说明
图1:中国学专家、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
图2:中国学专家、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卡尔涅耶夫。
图3:中国学专家、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教授马斯洛夫。
图4:俄罗斯远东所中国厅一角。
图5:俄远东所撰写的部分中国学专著。
图6:俄远东所中国厅悬挂的中国书法作品。
图7:俄远东所获得2011年国家大奖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
记者 张晓东摄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4日 23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