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贵珍 陈辉
50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惠及百万西藏各族群众,带动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靠的是——
转变作风、攻关克难的拼搏精神
解放初期,西藏医疗卫生事业比较落后,在藏北偏远地区,部分县级医院也不能进行外科手术,乡村卫生所医疗设备更是简陋,只能看看头疼脑热。受宗教和贫困等因素影响,农牧区群众得病后基本是“小病挺,大病扛,重病躺”,不看病、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作为矗立在世界屋脊的“龙头”医院,一代代总医院人接力加强医疗、科研步伐,不断提升为军民服务水平。
在西藏,先心病和高原病严重影响西藏军民身体安康。以李素芝为代表的老西藏传人,带领他的团队传好老西藏精神的接力棒,在雪域高原勇攀医学高峰,造福西藏军民。
为了攻克先天性心脏病这个难关,李素芝花了20年的时间,于2000年11月10日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原成功实施了高原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填补了西藏空白,开创了世界先例。此后,李素芝建议医院实施免费手术制度,到目前,已为3200余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免费金额达9000多万元。
李素芝说,作为高原医务工作者,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破解高原医学难题,就是要转变作风,多到基层官兵中去,多到困难群众中去,深入开展医疗、民生调研活动,多听群众所需,常思群众疾苦,真破医学难题,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贴身利益。
针对西藏高原病易发实际,李素芝组织人员成立攻关小组,走遍西藏所有边防哨所和偏远牧区,对血色素超标、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病防治进行不间断研究和探索。为采集不同海拔地区人群高原病发病数据,他数十次冒着泥石流、塌方、雪崩等危险,积累病例数据1万多例,研制生产了“高原康胶囊”、“高红颗粒”等系列高原特效药,救冶成功率达99%以上,使西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50%-60%下降到2%-3%,重型急性高原病抢救时间从原来的7-10天缩短到24小时之内,驻藏体系部队连续17年没有官兵因急性高原病死亡。
经过总医院几代人的攻关,取得了西藏医疗科技的前无古人的突破。在西藏从进藏初期只能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到现在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新业务新技术达500多项,实现了西藏医疗卫生事业萌芽、探索、起步、发展、成熟的5次变革。仅李素芝37年间带领团队开展高原医疗新技术达150多项,20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36项国内首创、87项填补高原医学空白,35项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为了加强医疗科研成果的转化,造福西藏人民,总医院推行了医疗扶贫制度,相继启动“白内障复明”、“心脏康复”、“肢体残疾儿童矫治”等惠民工程,利用医院创收和点滴节约的经费,为贫困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患病贫困群众只要凭借县乡出具的证明,就可接受免费医疗,仅此一项该院每年就要补贴5000多万元。几十年来,总医院开展医疗扶贫惠民工程,先后惠及西藏130多万贫困患者。
为从根本上解决藏区群众看病难问题,总医院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协助地方完善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体系,帮助发展藏区民族医疗卫生事业。他们采取到边远牧区巡诊现场帮带、到医院免费进修的办法,先后为边远地区县、乡医院免费培训5000余名全科医生,为边防基层部队培养500余名全科医生,在各地区成立“李素芝医疗队”13支,成为雪域高原留得下、带不走、用得上的医疗队。同时,为西藏23个地区、县级医院实施医疗设备支援、技术帮带,向帮扶医院赠送B超机等常用设备150余台,免费维修医疗设备节约上千万元,大幅提高了帮扶医院的医疗水平,带动了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总医院实践证明,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有转变作风、攻关克难的拼搏精神,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服务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关专题 |
· 西藏军区总医院节俭办院节约惠民 · 人物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