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利废,拆废补新。坚持用燕子垒窝的精神抓建设,办公条件虽简陋,发展征程步步高——
节俭中同样可创一流业绩
近年来,在军委、总部的大力支持下,该院对50-60年代建的医疗用房进行了重新规划、翻新。
可院党委首先想到的是先对医疗区进行规划,满足患者需求,而医院机关办公区则分别在临时的仓库、药物制剂研究中心、新建的外科大楼边上借用……布局如此复杂,难免“找不着北”。
人们不禁要问: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能提高医疗、科研水平吗?
节俭中同样可创一流业绩:全院71人拥有高级职称,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多元,展开床位800多张;建成高压氧舱群、ICU层流负压病房、PET-CT,拥有先进的药品生产线,是西藏第一家“三甲”医院;3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立了集体二等功……
如山的功绩与荣耀,只是对拼搏历程的简化。该院勤俭办院,既彰显精神力量,更闪耀智慧光芒。
晚饭后,官兵们在自己的责任区为树木灌溉、松土、修剪树枝。如此做法,能够更好地应对西藏温差,既让树“呼吸”,又免根封冻。数十年来,一茬茬官兵效仿愚公移山、燕子垒窝的精神,利用4年时间,将46万多平方米的凹凸无绿之地,打造成平整滴翠的园林式营院。
该院抓营房建设,可谓“拆了东墙补西墙”。拆旧楼时剩下的砖一块不丢,全都用于建设医院围墙。挖地基挖出的土石都积攒起来,哪里需要就拉去施工。2009年修建外科大楼,为节省经费,李素芝和工作人员一起,对各种项目逐项逐项地抠。开挖地基时,一家施工单位开价300万元。院领导把心一横,从工兵某团“请”来人员机械,以工代训、并发动官兵在业余时间捡石挖土,不仅提前完工,还节约了80多万元。
这些将校军官哪来的这么大干劲?大汗淋漓的“施工队长”李素芝“嘿嘿”一笑:对困难点头就等于向浪费招手,自己动手建“家”创业何乐不为?
年近花甲的李院长经常亲力亲为。手术室有个器械柜是1958年配发的,由于保养维护得好,一直在用。2012年,外科大楼建成,有人将它按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封存起来。李院长点验各科室搬家情况,发现缺了这个“老伙计”,于是带领一帮人又将柜子抬到新手术室,美其名曰“返聘”。
老装备重回战位的例子不胜枚举。10年前,院长李素芝发现一台仪器老化、零件损坏的中央监护系统闲置仓库一角,当即吩咐人员与厂家联系,最后仅花了2000元就买到配件,使这台价值200多万元的仪器“起死回生”。
该院采购之严,无异于“八堂会审”:先由临床科室申请,继由主管科室审核,再交院部领导逐级审批,后由采购办进行市场调研,最终组织招标,纪委全程监督。此举实现了采管分离,消除了贪腐土壤,确保既买对的又不买贵的。
有个现象令人惊讶——由于各科室都配备了小工具箱,因此办公室就经常出现“山寨货”。比如,核医学科拼凑的长条凳就是“老中青结合”:“50后”凳面+“70后”凳脚+“00后”油漆。有个医生风趣地说:“太像当年我党在延安时的办公设备。”李院长听后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就是要像老前辈们当年在延安干革命那样艰苦创业。”
说到创业,那可是“秋收稻谷一箩筐”。该院自主研制一种药品,原来提取红景天原料药用成分——红景天多苷以后,余下的料渣一律抛弃。药物科研人员发现被抛弃部分中还含有一种红景天鞣质,具有天然止泻作用。他们取渣为料,很快研发出一种叫“景天止泻胶囊”的新药,临床效果非常好。10多年来,红景天料渣为医院创收120多万元。
盘点该院勤俭办院经验,可得出两个关键词:有的放矢,低耗高效。
院党委把从指尖上节约下来的经费,用在了“刀刃”上。他们瞄准“西藏第一、西南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抓建设,新落成的外科大楼,不仅刷新西藏的建筑新高度,而且创造高原的装修纪录。
那天,院党委集体研究大楼装修方案,李院长把目光停在吊板上,他对选用矿棉板吊顶提出质疑。
“我认为,矿棉板吊顶不是最佳选择。”李院长说,“如果用铝单板吊板,不仅更美观、更方便清洁,而且不易被水侵蚀。”
话音刚落,与会者就议论纷纷。大家普遍认为:一般医院都选用矿棉板吊顶,经济实用。
“我们虽然处处节俭,但在创建关系到患者温馨环境这个百年大计的问题上,要有超前思维和超常手段,绝不能吝啬,选材一定要好,建设20年不落后的医院!”李院长斩钉截铁地说。
会场响起热烈掌声。大家不仅同意用铝单板吊顶,而且赞成用抗菌地板装修部分病房。
这次会议诞生一项纪录:装修重症监护中心500多平方米的病房、购置该中心所需监护设备,耗资超过千万元。
正是有了这样的领先气质和卓越精神,使科技强院的目标无需远眺——国家中藏西药结合高原病重点专科、全军高山病防治研究中心、全军高原战创伤救治中心、全军高原先心病防治中心、全军心理卫生服务中心……
与医护人员办公场所的寒酸相比,许多病房堪称星级设施:液晶电视上墙,治疗带靠床,洗澡不出房……院党委承诺要给病人最好的服务、入院如家的环境,他们一诺千金。
刘禹锡居陋室志不移,曹雪芹饿肚肠著华章。该院医护人员安贫乐道,瞄准高原卫勤保障攻关,“十一五”以来已发表论文1300余篇,接连申报国家科技专项课题成功。从纸上沙沙走笔,到战地救死扶伤,他们构想的卫勤保障体系得到检验,为高原官兵能打仗、打胜仗撑起了健康保护伞。
相关专题 |
· 西藏军区总医院节俭办院节约惠民 · 人物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