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要省,那也要抠。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关键要求真务实,大兴节俭之风,严防奢侈浪费,无论何时——
勤俭节约传统不能丢
有一件事至今刻在医学影像科刘医生的心里面:刚到医院工作的他万万没有想到,领导竟会为了5分钱对他发火。
那天下午,刘医生拿着一张用A4纸写的假条找李院长签字。李院长接过假条,面色凝重地对这位新调入医院的军医说:“我们的条件虽然比过去好一些,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丢不得。用一张大白纸写两行字,多可惜。”
起初,刘医生不以为然,但听了李院长算了一笔细账后,他面红耳赤:“如果一人一天浪费一张A4纸,按每张纸5分钱算,以医院600人计,每天就会浪费30元,一年就要浪费1万多元,10年就会浪费10万多元。你想想,这能帮多少贫困农牧民治病啊?”
刘医生深受教育,呼吁写请假条尽量用废纸。
假条风波虽已平息,可院党委“一班人”内心却不平静。第二天,他们召开专题会议,重点研究两个问题:举国上下都在奔小康,过紧日子是否已经落伍?条件好了怎样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新形势下如何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党委会上,李素芝和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勤俭建军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传家宝,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勤俭节约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关键是为民务实清廉,大兴节俭之风,严防奢侈浪费,无论何时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这个光荣传统!
此后,院党委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中央军委、成都军区、西藏军区十项规定为切入点,着力强化“80后”“90后”官兵的勤俭意识,让节约观念继续占领思想阵地。机关依托板报、广播、橱窗等载体展开专题宣传,每周院周会必讲节约,引导官兵从点滴做起抑超治奢。
一句句戒语引人沉思:“别把毛票不当钱”、“请不要忘记饥饿的感觉”、“多想贫困的患者”、“点滴浪费等于丢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一条条格言励志铸魂:“变废为宝,医院更好”、“节约无小事,为民办大事”、“金银本无主,出自勤俭家”、“领导带好头,节约就不愁”……
提及领导节约,有的官兵难以启齿,称“有些事情不好说出口”。
院领导就餐的小灶,就是“节约重地”:早点是稀饭+馒头+鸡蛋+一个热菜,午餐和晚饭通常是“六菜一汤”,遇有客人或工作组才会加一两个菜。
在旁人看来,这些将校军官的吃饭习惯不雅且蛮:每上一盘菜都基本吃得“精光”,绝不允许有丁点浪费。更为罕见的是,只要有菜掉在桌子上,他们都会夹起来吃掉,旁若无人一般,吃得津津有味。
该院领导的生活品质不高,可是品位不低。不论是院长、政委,还是其他院部领导,虽说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但却都是“书香门第”。大家对此洋洋自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与住宅相比,院领导的办公条件也“好不到哪去”。李院长的办公室就像个博物馆,沙发、桌子、椅子历尽沧桑,唯有文件的日期指向当前。有个导演到该院拍电影,进了这间办公室后大喜:“拍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电影,正需要这样的道具。”
为了巩固成效,17年来,他们出台《水电、营房、营产营具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全院上下遵照执行,处处算经济账,事事打节约牌。
有个现象耐人寻味:该院基本不买拖把。那么,官兵们打扫卫生用什么?谜底藏在一个故事里。
一次,麻醉科医生将一床破旧的手术单变废为宝。他们见手术单中间部分腐烂、四周布料完好,便将四周裁剪下来,按使用标准制成治疗巾。
化整为零之后,一些碎布条难有用武之地,被扔进垃圾箱。按理说,扔掉这些碎布无可厚非,可他们却有与众不同的选择:“这些小布条还能做拖把用,丢了多可惜!”医生马上照做,不仅用碎布自制拖把,而且将做法向全院推广。
物尽其能的例子不胜枚举。诸如,一张纸考虑多种用途,一分钱想掰成两分花,每件器械竭力循环使用……万千平凡小事,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一抠到底。
就连垃圾、污水处理也要抠。该院建成垃圾焚烧站,三天才拉一车灰渣去处理,节约了运输成本。自建污水处理站,把处理后的水用来浇灌草坪,使节能与环保相得益彰。
点滴节约知多少?光看一分一厘的积攒似乎很单薄,可群沙聚塔、点滴汇海就会造就奇迹。总医院政委唐明文举出4根手指,给记者一个天文数字:从2007年起,在李素芝这位“抠门”院长带领下,这也要省,那也要抠,硬是每年节约出4000万元!
相关专题 |
· 西藏军区总医院节俭办院节约惠民 · 人物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