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小清 通讯员 徐蕉 陈勇
核心提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人存在一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理。他们有着对事业发展的迫切追求,但在社会浮躁之风影响下,得了“成功急躁症”。这一现象,亟待引起社会关注。
每当看到同事、朋友和同学有车有房,有的还当上单位的小头目时,24岁的陈志内心就会泛起一阵强烈的羡慕加嫉妒,他恨不得自己也马上拥有这一切。不过,与身边的同龄人相比,出身浙西山区的他优势并不明显:既无殷实的家底,又没过人的能力。事实上,陈志参加工作才两年。
近年来,随着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有些年轻人浮躁心态愈加凸现,他们迫不及待地渴望享受成功的快感,但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自我奋斗的意志有所消退。有媒体调查显示,只有一成受访者认为“成功更多是靠奋斗”。
焦虑:高不成来低不就
在位于杭州市莫干山路的省人才市场内,23岁的王倩戴着一副时髦的无镜片眼镜,姣好的容貌,让她在人来人往中显得格外出挑,可这样的“资本”并没能给她带来一份称心的工作。
“工作不是找不到,轻松的工资太低,收入高的又太累。”王倩苦恼地说。王倩毕业于中部地区一所知名院校。在学校期间,她成绩优秀,能歌善舞,还是学生会干部。毕业后,她却倍感失落。一些企业的好岗位,大多要求有工作经验;而一些普通岗位,她又瞧不上眼,“要是从一个普通工人干起,猴年马月才能混出头啊?”
让她内心极不平衡的是,一些有家庭背景的同学,大学时成绩没她好,找到的工作却比她强:有的进了大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办公室等管理部门,不仅“朝九晚五”,收入也不低,每天过着小资生活。还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现在,王倩的最大梦想,就是能找到一份上班时间有规律、收入较高的工作;如果梦想落空,她也不想让自己太累,先找份清闲点的工作糊口,再伺机跳槽。
和王倩有类似想法的年轻人,其实不在少数。26岁的陈科毕业于省内一所重点本科院校。毕业后的4年时间,他共跳槽7次,成为在同学和朋友眼中不折不扣的“跳槽狂人”。刚毕业时,在朋友介绍下,他在一家网吧当网管,每月工资1800元,整天被老板呼来唤去,还经常加班。4个月后,他就炒了老板的“鱿鱼”,应聘一家游戏工作室,当起游戏代练。
工资虽然略有上涨,但半年后,忙碌而枯燥的工作让陈科觉得必须有所改变。“以我的才华和能力,应该能找到待遇更好和更有前途的工作。“抱着这样一种想法,他又果断跳槽去了一家保险公司做业务员。此后,他几乎是半年换一次工作,身份从保险业务员,变成了快递员、销售员等。而今,当一些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同学已小有成就时,他仍过着漂泊而平庸的生活。
![]() |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