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良田建设是富民安邦的基础

——访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

2013年08月26日09:38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良田建设是富民安邦的基础

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很大。因此,在现有耕地资源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质量就成为提高产出、保障供给的重要手段。

日前,为了切实了解我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建设现状,探求农业转型背景下良田建设的内涵与外延,致公党中央与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部门专家一起赴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围绕此次调研,记者采访了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

耕地“三少一差”亟须保护

记者:我国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现状究竟如何?

杨邦杰:总体上看,我国耕地呈现出“三少一差”的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基础条件差。就数量而言,虽然耕地资源总量能够排进世界前4,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但拿13亿多的总人口进行平均,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耕地资源小国”。截至2012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0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就质量来说,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根据国土资源部组织完成的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优等地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中低产田仍然占了大多数。

从后备资源来看,受生态环境制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益匮乏,补充耕地能力有限,全国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耕地后备资源目前大约仅8000万亩左右,除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外,大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补充耕地成本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有的省份后备资源接近枯竭,通过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补充耕地的做法越来越难以为继。

从基础条件来看,我国农田地块形态比较破碎,全国现有耕地中,田坎、沟渠、田间道路占了大约13%。由于老化失修和功能退化,田间排灌设施陈旧、沟渠道路配套性差,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98亿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49.4%,耕地的基础条件与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明显短板。

此外,一些地区土壤污染严重,主要城市周边、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等等。对此,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对于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的要求更加紧迫。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